走出 “老兵” 号的货运舱时,晨雾还未散尽,阳光透过薄雾洒在船坞的金属支架上,泛着朦胧的银光。我背着装有个人数据板的背包,脚步轻快却带着一丝忐忑 —— 深度链接的成功让我兴奋,可系统提示的 “应急数据盒关联信息”,又让我隐隐觉得,接下来要面对的,或许是更残酷的真相。
回到宿舍后,我第一时间反锁房门,将个人数据板连接到充电设备,然后激活系统的 “数据同步” 功能。视网膜上的蓝色光幕瞬间展开,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复杂的数据流开始滚动,系统的机械音也变得格外 “严肃”,像是在宣读一份终审判决:
“已同步‘老兵’号深度链接数据,正在生成详细体检报告…… 报告生成完成,共包含 6 大模块,237 项检测指标,其中‘严重异常’指标 189 项,‘轻微异常’指标 42 项,‘正常’指标 6 项。”
189 项严重异常?我愣在原地,手指悬在光幕前,迟迟不敢点开报告 —— 之前的 “简略版体检” 已经足够让人绝望,这份详细报告,难道要把 “老兵” 号的 “病状” 一条条摆出来,彻底击碎我的希望?
“建议宿主按模块查看,避免信息过载导致认知混乱。” 系统的提示音适时响起,光幕自动切换到 “模块选择” 界面,列出 “结构系统”“能源系统”“引擎系统”“导航系统”“生命维持系统”“通讯系统” 六个选项。
我深吸一口气,点击了第一个模块 ——“结构系统”。
一、结构系统(整体健康度:8%)
光幕上瞬间弹出一张三维立体的 “老兵” 号结构应力分布图,船体表面被密密麻麻的红、黄、绿三种颜色覆盖。我粗略一扫,心脏瞬间沉到谷底 —— 绿色区域(正常)只占不到 5%,零星分布在船首探测舱和中部龙骨;黄色区域(轻微损伤)也只有 3%,集中在维修舱的局部区域;剩下的 92%,全是刺眼的红色(严重损伤),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整个船体包裹。
“结构应力分布标注:
1. 左侧舷侧框架:存在 3 处贯穿性裂缝(最大裂缝宽度 0.8cm),应力集中系数超过安全阈值 3.2 倍,存在舱体解体风险;
2. 舰尾龙骨:因撞击导致局部变形(变形量 15cm),支撑强度下降 78%,无法承受引擎启动时的反作用力;
3. 甲板结构:35% 区域存在锈蚀穿孔(最大孔径 12cm),部分甲板与船体框架脱离,仅靠线缆勉强连接;
4. 观察窗框架:90% 观察窗玻璃破碎,框架锈蚀率 65%,无法承受星际航行时的气压差,需完全更换。”
系统的机械音毫无感情地念着标注,每一条都像一把锤子,砸在我的心上。贯穿性裂缝、龙骨变形、甲板穿孔…… 这哪里是 “星舰”,分明是一艘随时会散架的 “破船”,别说修复后星际航行,就算在船坞里稍微移动,都可能彻底解体。
“系统,这些结构损伤,有修复的可能吗?” 我声音发颤,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问道。
“修复可行性评估:极低。需更换 70% 的船体框架,重新铺设 40% 的甲板,加固所有应力集中区域,预计需消耗钛合金板材 500 平方米,特种焊接设备 3 套,专业维修人员 10 人,耗时至少 3 个月,当前条件下(仅宿主 1 人,基础工具,零专业设备),修复成功率低于 0.1%。”
0.1% 的成功率?我苦笑一声,关掉 “结构系统” 模块,不敢再看那些刺眼的红色。或许,能源系统会好一点?我抱着侥幸心理,点击了 “能源系统”。
二、能源系统(整体健康度:5%)
光幕切换到 “能源管线断裂示意图”,密密麻麻的蓝色线条代表正常管线,红色线条代表断裂管线,黑色线条代表堵塞管线。我盯着图看了足足一分钟,才勉强理清 —— 整个能源系统的管线网络,就像一张被猫抓烂的蜘蛛网,蓝色线条只占不到 10%,红色和黑色线条交织在一起,将主能源核心、应急能源舱、各系统能源接口彻底隔断。
“能源系统异常标注:
1. 主能源核心(F300 型):反应室内壁开裂(裂纹长度 23cm),能量传导线路断裂率 98%,无法进行能量输出,且存在核泄漏风险(当前泄漏等级:低,但随时间推移可能升高);
2. 应急能源舱:容量衰减 85%(原容量 1000kWh,当前可用容量 150kWh),能源输出接口锈蚀堵塞,仅 1 个接口可临时使用;
3. 能源管线:总长度 1200 米,断裂长度 980 米,堵塞长度 180 米,仅 40 米管线完好,无法形成完整的能源传输回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