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分钟比 18 分钟多 7 分钟,这 7 分钟将完全暴露在恢复供电后的传感器监控下,风险极高,但这已是当前能找到的最优方案。我深吸一口气,指尖再次靠近功率控制滑块,心里默念:“老兵,再撑 15 分钟,只要 15 分钟,我们就能离自由更近一步。”
“推进器功率提升至 82%,APU 负载同步调整至 580W,姿态角保持 0°,优先避开通道中段的废弃吊装设备!” 指令下达的瞬间,推进器的嗡鸣再次拔高,比之前的 80% 更响亮,却少了几分之前的滞涩,多了一丝 “全力冲刺” 的决绝。船体的速度明显加快,观察窗外的废弃登陆艇残骸以更快的速度向后移动,主通道两侧的舱壁在视野中快速掠过,形成模糊的光影。
“当前速度 0.0045m/s,预计 25 分钟后抵达应急出口;APU 温度 56℃→57℃,应急散热系统正常运转;3 号推进器喷口温度 75℃,接近警戒值,需每 5 分钟监测一次喷口状态。” 系统的播报声不断更新着数据,我则死死盯住观察窗,警惕地观察着前方的路况 —— 主通道中段的废弃吊装设备越来越近,那是一个高达 12 米的金属框架,上面还悬挂着几根断裂的钢缆,像巨大的蜘蛛网,一旦 “老兵” 号的上层结构撞上框架,很可能会被钢缆缠住,彻底失去移动能力。
当船体距离吊装设备还有 50 米时,我按照系统提示,将推进器功率暂时降至 75%(总推力 5.25N),同时调整姿态角至 + 1°,让船体轻微向右侧倾斜,避开吊装设备的最低悬挂点。调整过程中,3 号推进器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 “咔嗒” 声,光幕上的推力曲线瞬间下降 0.1N,又快速回升,系统立刻警报:“3 号推进器喷口出现轻微裂痕,推力衰减增至 3%,但仍可维持当前功率,建议避免再次调整姿态角,保持直线移动。”
我心里一紧,立刻放弃了后续的姿态微调计划,保持船体直线移动,小心翼翼地从吊装设备下方穿过。当最后一部分船体离开吊装设备的覆盖范围时,我才松了口气,后背已经渗出新的冷汗 —— 刚才的惊险一幕,差一点就让我们彻底困在主通道中段。
推进器功率重新恢复至 82%,船体继续以 0.0045m/s 的速度向应急出口移动。我靠在座椅上,目光扫过观察窗 —— 主通道内的景象越来越荒凉,废弃设备越来越密集,有的地方甚至堆积成山,几乎堵塞了半个通道。这些废弃设备此刻成了我们的 “天然屏障”,却也增加了移动的难度,每一次靠近,都需要小心翼翼地调整路线,避免碰撞。
“距离供电恢复还有 10 分钟,当前距离应急出口 400 米,剩余移动时间 18 分钟,仍需在供电恢复后移动 8 分钟。” 系统的倒计时声再次响起,光幕上的 “供电恢复倒计时” 开始以秒为单位跳动,每一秒都像在提醒我,危险正在逐渐逼近。
我开始提前规划供电恢复后的隐藏路线,在数据板上标记出主通道内可用于遮挡的大型废弃设备 —— 包括一艘长度约 15 米的废弃货运飞船、一个直径 8 米的金属储罐、以及一处半坍塌的维修站。这些位置都能完全遮挡 “老兵” 号的船体,避开传感器的直接扫描,为我们争取宝贵的移动时间。
“距离供电恢复还有 5 分钟,建议提前降低推进器功率至 70%(总推力 4.9N),速度降至 0.004m/s,减少能量波动,避免供电恢复后被传感器瞬间锁定。” 系统的建议很及时,我立刻调整功率,推进器的嗡鸣渐渐减弱,船体的速度也随之放缓,能量波动曲线变得更加平稳,像一条温顺的直线。
随着供电恢复倒计时归零,主通道内突然传来 “嗡” 的一声 —— 两侧舱壁上的应急灯相继亮起,橘黄色的灯光照亮了整个通道,之前离线的传感器也重新启动,红色的扫描光束在通道内缓慢扫动,像一双双重新睁开的眼睛,开始搜寻 “异常目标”。
“警告!主通道传感器已恢复工作,当前有 3 个红外传感器(S-31、S-32、S-33)覆盖船体所在区域,扫描频率每秒 1 次,需立即移动至最近的废弃货运飞船后方隐藏!” 系统的警报音尖锐刺耳,我立刻操控船体,向左侧的废弃货运飞船移动 —— 那是一艘体型庞大的货运飞船,船体长度约 15 米,刚好能完全遮挡 “老兵” 号的侧面,避开传感器的扫描范围。
当船体完全躲到货运飞船后方时,红外传感器的扫描光束刚好扫过我们之前所在的位置,光束在地面上留下一道短暂的红光,然后继续向前移动,没有发现隐藏在阴影中的我们。我靠在座椅上,大口喘着粗气,心脏在胸腔里疯狂跳动 —— 刚才的几秒钟,差一点就被传感器锁定,那种 “在眼皮底下躲藏” 的紧张感,比之前的无人机攻击更令人窒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