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在座椅上,闭上眼睛,脑海里反复回放着系统的方案 —— 临时接驳高压能源线路、制作缓冲支架、单发点射、精准命中能量节点,每一个环节都像在 “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可当我想到那扇紧闭的大门外,是浩瀚的太空,是自由的星海,想到 “老兵” 号这二十年来的沉寂与等待,心里的恐惧渐渐被一股 “破釜沉舟” 的兴奋取代。
“干了!” 我猛地睁开眼睛,声音带着一丝决绝,“立即开始准备,我负责制作缓冲支架和校准激光瞄准器,你负责指导能源线路接驳,我们必须在 15 分钟内完成所有准备工作,否则 APU 的能源撑不到第二次射击!”
“收到指令!缓冲支架制作步骤已发送至数据板,能源线路接驳的关键节点已用红色标记,预计 15 分钟后完成准备,建议优先完成缓冲支架,再进行能源接驳,避免后坐力准备不足导致船体损伤。” 系统的响应速度极快,光幕上弹出详细的制作图纸,标注着金属管的切割长度(1.2 米)、螺栓的安装位置(每 30 厘米 1 个),甚至连扳手的型号都有明确要求。
我抓起工具箱,快步冲向舰首近防炮所在的位置。近防炮的炮管锈迹斑斑,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灰尘,炮身与舰体的连接部位已经出现了细小的裂纹,看起来随时会脱落。我先用砂纸仔细打磨支撑梁外侧的锈迹,露出里面的金属表面,然后按照图纸,将废弃的金属管切割成 1.2 米的长度,用螺栓固定在支撑梁外侧,形成一个 “三角形缓冲支架”—— 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最大限度分散后坐力,减少支撑梁的受力。
固定最后一颗螺栓时,我的手指被金属管的毛刺划破,鲜血滴落在支撑梁上,与锈迹混合在一起,形成一道暗红色的痕迹。我顾不上疼痛,用绝缘胶带简单包扎了一下,立刻开始校准激光瞄准器 —— 将瞄准器固定在近防炮的瞄准镜旁,打开激光开关,一道红色的光束直射向磁力锁的能量节点,刚好落在节点中心。我微调瞄准器的角度,确保光束在 80 米的距离内没有丝毫偏移,才满意地拍了拍手。
此时,系统的声音传来:“能源线路接驳准备完成,升压模块已固定,高压线缆已连接至 APU 应急输出端,当前升压模块输出电压稳定在 600V DC,近防炮能源指示灯已亮起(绿色),击发机构已完成初步清理,卡滞风险降至 30%。”
我快步跑回 APU 舱室,检查能源线路的接驳情况 —— 升压模块被固定在舱壁上,线缆的连接处缠绕着五层绝缘胶带,端子上的锈迹已被清理干净,APU 的应急输出端显示 “当前负载 600W(升压模块 400W + 推进器 200W)”,能源读数稳定在 45%,虽然比之前下降了 3%,却足以支撑一次射击。
“所有准备工作完成,近防炮已处于待发状态,发射模式调整为‘单发点射’,后坐力缓冲支架已安装,激光瞄准器校准完成,能量节点已锁定。” 系统的光幕上弹出 “发射准备就绪” 的绿色提示,“是否立即击发?击发后需立即观察磁力锁状态,若未成功破坏,需在 30 秒内撤离至应急通道深处,避免磁力锁反制措施(可能释放高压电弧)造成损伤。”
我深吸一口气,走到舰首的观测窗前,透过玻璃看向 80 米外的磁力锁大门 —— 红色的激光束像一根细线,牢牢锁定在右侧的能量节点上,节点的蓝光在激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刺眼。无人机的嗡鸣声似乎更近了,通道后方隐约传来地面支援部队的呼喊声,时间已经不允许我再犹豫。
“系统,确认所有参数无误,APU 能源稳定,船体结构应力值在安全范围,近防炮瞄准精度达标?” 我最后一次确认,手指悬在数据板的 “击发” 按钮上方,手心已经渗出了冷汗。
“所有参数均符合要求,APU 能源稳定在 45%,船体结构应力值 145MPa,近防炮瞄准精度误差 ±5 厘米,可随时击发。”
我闭上眼睛,在心里默念:“老兵,相信我,也相信你自己,我们一定能冲出去!”
指尖落下,按下 “击发” 按钮的瞬间,系统的机械音响起:“近防炮击发!”
“砰!”
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在舰首炸开,比推进器的轰鸣、无人机的攻击声都要猛烈百倍。近防炮的炮管向后剧烈后座,缓冲支架瞬间弯曲,金属管与支撑梁碰撞产生的火花四溅,舰体传来一阵剧烈的震颤,我感觉自己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推了一把,身体重重撞在观测窗的框架上,额头传来一阵剧痛,眼前瞬间发黑。
舱内的灰尘被震得漫天飞舞,控制台的螺丝、备用零件纷纷掉落,发出 “哗啦啦” 的声响。我强忍着眩晕,睁开眼睛,透过布满灰尘的观测窗,看向磁力锁大门 —— 能量节点所在的位置,出现了一个直径约 10 厘米的黑洞,节点的蓝光瞬间熄灭,紧接着,整个磁力锁的蓝光都开始疯狂闪烁,像短路的灯泡,发出 “滋滋” 的电流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