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苏碗五岁了。在泉南镇这个南方小城,五岁的女娃已能帮着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比如扫地、喂鸡,或是照看更小的孩童。苏碗做得更多些,她常搬个小杌子坐在院中,看赵嬷嬷择菜做饭,那双乌亮的眼睛,总带着超越年龄的专注。
苏家的日子依旧清贫,但比初来时好了些许。苏明远为人勤勉公允,在仓曹参军的位置上渐渐赢得了些口碑,偶尔会有乡民送些自家种的瓜果蔬菜以示感谢。婉娘的女红出色,接了镇上绣坊的一些零散活计,贴补家用。赵嬷嬷则将那小菜园侍弄得越发郁郁葱葱。
这日,赵嬷嬷从集市回来,唉声叹气:“哎,今年山上的野果子结得繁,价格贱得很,一篮子才卖两文钱,还不够费功夫的。”她篮子里放着些卖相不佳、未能售出的酸梨和山杏,果子小,带着磕碰的痕迹,口感也酸涩。
苏碗蹲在篮子边,拿起一个酸梨看了看,又凑近闻了闻。天然的果酸气扑面而来,她的小脑袋里立刻浮现出前世品尝过的各种果脯蜜饯。“嬷嬷,别扔,碗儿有用。”
赵嬷嬷只当小娃儿贪嘴,笑道:“姐儿,这果子酸掉牙,不好吃。嬷嬷给你留了好的。”
苏碗却摇摇头,拉着赵嬷嬷的衣角:“嬷嬷,煮煮,放糖,好吃。”
婉娘正在一旁绣花,闻言抬起头,柔声道:“碗儿,糖是金贵物,咱们家平日都舍不得多吃。”
苏碗知道家中拮据,糖确是非必需品。但她自有打算。她跑到苏明远的书桌旁,那里有他偶尔练字用的、最便宜的粗黄纸。她踮着脚,费力地撕下一小角,又拿起一小节烧黑的细柴枝,在纸上画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圈,和一个类似锅的形状,然后跑回来递给婉娘:“娘,卖,换钱。”
纸上稚嫩的涂鸦,婉娘看得不明所以,但女儿眼中那簇小火苗般的亮光,却让她心中一动。她想起女儿抓周时的举动,想起她改良墨汁的巧思。或许,这孩子真有些不同寻常的运道?
苏明远下衙回来,听闻此事,沉吟片刻。他并非迂腐之人,家中光景也确实需要开源。他看着女儿期待的眼神,最终点了点头:“罢了,就依碗儿一次。我去买半斤最便宜的石蜜(注:古代一种粗制糖)回来,权当陪孩子玩耍了。”
次日,在苏碗的“指挥”下,赵嬷嬷将那些酸梨、山杏仔细清洗,去核,切成小块。小泥炉上架起家里平日烧水的小陶罐,放入果肉,加上少量清水和敲碎的石蜜,小火慢熬。苏碗就坐在旁边的小杌子上,目不转睛地盯着,不时用稚嫩的声音提醒:“嬷嬷,搅搅,糊了。”
浓郁的酸涩气在熬煮中渐渐转变,混合着糖的甜香,散发出一种诱人的果香气,弥漫了整个小院。邻居家的小童扒在院门边好奇地张望,吸着鼻子问:“赵嬷嬷,你家做什么好吃的?真香!”
熬煮到汤汁浓稠,果肉变得晶莹透亮,苏碗才让熄火。赵嬷嬷将熬好的糖渍果子盛在洗净晾干的粗陶碗里晾着。那深琥珀色的浆汁包裹着软糯的果肉,看着就让人口舌生津。
婉娘小心地尝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酸涩尽去,只余下恰到好处的酸甜,果香被糖分激发得更加浓郁,口感软韧,远比新鲜的酸果子好吃百倍。苏明远也尝了,惊讶地看着女儿:“碗儿,你这……这是怎么想出来的?”
苏碗只是笑,拿起一小块,踮脚塞进赵嬷嬷嘴里:“嬷嬷,辛苦,吃。”
赵嬷嬷嚼着那从未尝过的美味,眼眶微热,连声道:“好吃!真好吃!咱们姐儿真是个小仙童下凡!”
第一锅糖渍果子,大部分分给了左右邻居尝鲜,赢得了满口称赞。剩下的,苏碗坚持让赵嬷嬷用干净的油纸包成几个小包。
“爹,市集,卖。”苏碗扯着苏明远的袍角。
苏明远看着那几包不起眼的糖渍果子,有些犹豫。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低,他虽只是末流小官,但去市集摆摊售卖……实在有失体面。
婉娘看出丈夫的为难,轻声道:“老爷,让嬷嬷带着碗儿去吧,只说是家里自己做的零嘴儿,换几个铜钱贴补家用,无妨的。碗儿还小,旁人也不会说什么。”
最终,赵嬷嬷挎着小篮子,牵着苏碗的小手,来到了镇上最热闹的市集一角。她们没有像其他摊贩那样吆喝,只是将油纸包打开一角,让那甜香气飘散出去。
起初无人问津,直到一个带着孩子的妇人经过,那孩子闻着香味不肯走。妇人看了看那色泽诱人的糖渍果子,问道:“这是什么?怎么卖?”
赵嬷嬷按苏碗事先教的说道:“自家做的糖渍果子,三文钱一包。”
妇人觉得有些贵,能买两个肉包子了。但耐不住孩子哭闹,便买了一包。那孩子迫不及待地塞了一块进嘴,立刻破涕为笑,嚷嚷着还要。妇人自己也尝了,眼中露出惊喜,这味道,确实比镇上点心铺里卖的蜜饯也不差,甚至果味更足。
有了第一个客人,很快便有第二个、第三个……大多是给孩子买,也有些年轻姑娘和小媳妇被香气吸引。一小篮糖渍果子,不到半个时辰便售罄了。赵嬷嬷捏着怀里那几十文沉甸甸的铜钱,手都有些发抖。这几乎抵得上她绣好几天的工钱了!
“姐儿,咱们……咱们真的卖掉了!”赵嬷嬷激动地低语。
苏碗仰着小脸,笑得眉眼弯弯。这只是第一步。她看着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闻着空气中混杂的各种食物香气,心中那个关于“味道”和“生意”的蓝图,变得更加清晰起来。下一次,或许可以试试别的水果,或者,想办法让成本更低些……
喜欢一品豆妃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一品豆妃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