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意守丹田。册中的描述极为简略和模糊,只说“凝心静意,观想脐下三寸丹田处,如有一团温热火球,灼灼生辉”。但“观想”到何种具体程度?是若有若无的意象,还是清晰如实质的幻觉?“火球”的温度如何把握?“温热”与“灼烧”的界限在哪里?如何避免因为过度集中意念而导致精神紧张、焦虑,甚至引发幻视幻听等精神心理问题?这些关乎修炼安全、决定成败的关键细节,册中毫无提及,完全推给修炼者自行“感悟”。这对于毫无经验、没有师承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最让陈骏感到脊背发凉的,是初期的导引动作与气血运行的配合。册中有一套简单的、旨在活动关节、引导气血的导引动作,配合呼吸和意念。但其中几个动作,要求初学者在肢体尚未充分热身、筋骨柔韧性极差的情况下,进行较大幅度的扭转、弯曲和拉伸,并且要在此过程中,强行意念引导一股“气感”沿着指定的、看似简单的路线运行。陈骏凭借有限的解剖学和运动学知识判断,这种“暴力拉伸”结合“意念引导”的模式,对于他这具营养不良、肌肉僵硬、关节老化的身体来说,极有可能导致肌肉纤维撕裂、韧带拉伤、关节囊炎症。若再叠加那种粗糙猛烈的呼吸法和模糊危险的意守观想,所谓的“气血岔行”、“走火入魔”恐怕不再是小说家言,而是大概率发生的医学事故!
“这……这真是打基础的功法?”陈骏合上册子,将其轻轻放在膝上,背靠着冰冷刺骨的土墙,心中波澜起伏,寒意更甚。巨大的失望感如同冰水浇头,而随之涌起的,是更深的警惕和一种被愚弄的愤怒。这本被张彪轻描淡写称为“不易出岔子”的功法,在他这个具备基本科学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人看来,简直是漏洞百出,处处充满了想当然的、反生理的、极其危险的描述!是这个世界的武学理论本就如此粗糙、蛮干、视人命如草芥?还是张彪其心可诛,有意给了他一本有严重缺陷、甚至可能是经过删改的劣质功法,作为一种更阴险的试探或控制手段?——既给了你希望,又确保你练不出名堂,甚至练废自己,从而永远掌控你?
各种阴谋论如同毒蛇般窜入脑海,但很快被他用理智强行压下。无谓的情绪化和猜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干扰判断。眼下最关键的是现实:练,还是不练?如何练?
完全照本宣科?他这具千疮百孔的身体,恐怕经不起几次这样的折腾,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可能真的“走火入魔”一命呜呼。放弃不练?那等于自绝于这个世界的力量体系,永远处于底层,之前的隐忍和冒险全都失去意义。
“必须验证……但不能用它的方法验证。” 一个清晰而坚定的念头在陈骏脑中形成,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他决定,不将这本《基础锻体诀》视为必须遵从的“圣经”,而是将其当作一份有待检验的、充满噪声的原始数据。他要以其为基础框架,结合自身已有的、哪怕是零散的现代科学知识和逻辑分析能力,设计一套更安全、更符合生理规律、步步为营的“实验性验证方案”,并以自身为唯一的、高风险的“实验体”,谨慎地探索此世武学背后的真实规律。
他的思路迅速变得清晰、系统,如同在策划一项严谨的科研项目:
变量分离与可控实验:将修炼彻底拆解为孤立的、可观察的单元。绝不一开始就尝试呼吸、意念、动作三者结合。第一阶段:只进行单纯的、改良后的呼吸练习,持续数日,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心率、呼吸频率、精神状态等)。第二阶段:在呼吸平稳的基础上,加入极其轻微、保守的意念专注(如仅注意呼吸时小腹的起伏,放弃“火球”观想),继续观察。第三阶段:单独练习册中的导引动作,但完全剥离呼吸法和意念引导,只将其视为普通的、缓慢的拉伸体操,评估身体柔韧性和承受力。最后,在确认前三阶段均无不良反应后,才考虑极其谨慎地尝试最低限度的、局部的结合。
安全边际与保守原则:彻底放弃册中强调力度和速度的“吞气法”,代之以自己熟悉的、温和绵长的腹式呼吸法作为基础模板,追求平稳、深长、均匀,以放松和增加摄氧量为首要目标。彻底放弃模糊危险的“火球”意守,代之以简单的、不带情绪色彩的注意力集中,比如只感受呼吸时气息的流动或身体的细微变化。对于导引动作,以“不产生尖锐疼痛、仅感到轻微拉伸感”为绝对红线,绝不强行完成幅度。
详细记录与数据分析:他找来几张废弃的账册空白页,用木炭制成简易的笔,开始建立“修炼日志”。记录每次练习的准确时间、时长、环境条件(温度、光线)、具体的练习内容(呼吸方式、意念重点、动作名称)、以及练习过程中和练习后的一切身体感受(热、麻、胀、酸、痛、冷、倦怠、清醒等)、情绪变化(平静、烦躁、舒适等)。任何异常感觉,无论多细微,都需记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对弈世间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对弈世间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