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的午后,阳光透过书房的窗户,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慵懒而宁静的气息。林砚坐在书桌前,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他为《当代青年诗词选》首发仪式准备的发言稿初稿。距离周六的首发仪式只剩下三天时间,他需要尽快将稿子修改完善。
苏清鸢坐在他旁边的单人沙发上,怀里抱着吉他,但没有弹奏,而是安静地看着一本乐理书。她下周也要参加云音平台的新歌评选,但此刻,她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林砚身上。她知道林砚对这次发言有些紧张,毕竟面对的是文化界的专业人士。
林砚逐字逐句地审阅着自己的稿子,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稿子的大框架已经确定,主要是表达感谢、分享创作初衷和对诗词的看法。但他总觉得在某些地方,表达得还不够贴切,不够“接地气”。
“这里……”林砚指着屏幕上的一段文字,自言自语般地低声念叨,“‘诗词创作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想象力’……这话说得是不是有点太……太官方了?感觉像是在背教科书。”
苏清鸢听到他的嘀咕,放下手中的书,侧过身来,关切地问道:“怎么了?哪里觉得不顺吗?”
林砚把电脑屏幕稍稍转向她,指着那段话说:“你看这里,我说创作需要底蕴和想象力,道理没错,但总觉得有点空,不够真实。好像每个谈创作的人都会这么说。”
苏清鸢凑近屏幕,仔细看了看那段文字,又看了看上下文,沉吟片刻后,她抬起头,眼中带着温和的笑意,提出了一个建议:“林砚,我觉得你说得对,这段话是有点泛泛而谈。既然你是分享个人心得,何不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呢?比如……你可以说说你写那首《静夜思》改编版时的灵感来源?是不是某个晚上看到月亮,突然想起了什么?”
她顿了顿,继续引导道:“或者写《月下瑶台》的时候,是不是看到了谁在为梦想努力,触动了你?把具体的场景和感受加进去,这样会不会更真实、更打动人?也让听众觉得,诗词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它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苏清鸢的建议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林砚的思路。对啊!空谈理论远不如一个真实的小故事来得有力量!他之前一直纠结于如何显得“专业”,却忘了“真诚”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你说得对!清鸢,你这个建议太好了!”林砚的脸上露出了豁然开朗的笑容,他兴奋地移动鼠标,将光标定位到那段文字后面,开始噼里啪啦地敲打键盘。
他删掉了原来那句略显空洞的话,重新写道:
“其实,我写诗词的灵感,大多来自平凡的生活和瞬间的感触。比如,某个加完班的深夜,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一抬头,看到天边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清辉洒满人间。那一刻,远离家乡的孤独感和对亲人的思念突然涌上心头,于是就有了那首《静夜思》的改编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写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目光不由自主地飘向身边的苏清鸢。她正低头轻轻拨弄着吉他的琴弦,发出几个零星的、悦耳的音符,侧脸在午后的光线下显得安静而美好。林砚的心中微微一动,继续写道:
“又比如,当我看到身边的朋友,为了心中的梦想,不顾一切地努力、坚持,即使遇到挫折也从不放弃时,那种执着和勇气深深打动了我。于是,我想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她,便有了《月下瑶台》里的那句——‘愿君多顺遂,万事皆如意。’”
他将“朋友”这个词稍微加重了语气,虽然没有点名道姓,但目光中的温柔和意有所指,却让正在低头拨弄琴弦的苏清鸢似乎有所察觉,她的耳根悄悄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红晕。
写完这两段具体的例子,林砚通读了一遍,感觉整篇发言稿立刻生动真实了许多,不再是一篇干巴巴的论述文。
“清鸢,你看这样改怎么样?”林砚把修改后的部分展示给苏清鸢看。
苏清鸢再次凑过来,认真地阅读着新添加的文字。当她读到“看到身边的朋友……为了梦想努力”以及那句“愿君多顺遂”时,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脸颊也有些微微发烫。她当然知道林砚指的是谁。这种被写进诗词、被郑重祝福的感觉,让她心里甜丝丝的,又有些不好意思。
她迅速浏览完修改的部分,抬起头,脸上带着赞赏的、微微泛红的笑容,用力点了点头:“这样改非常好!林砚!特别真实,特别真诚!从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或者情感触动出发,来谈创作灵感,一下子就拉近了诗词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我相信,台下的年轻人听了,一定会很有共鸣,会觉得原来诗词创作离自己并不遥远。陈教授他们肯定也会喜欢这种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
得到苏清鸢的再次肯定,林砚心里踏实多了。他笑着点点头:“嗯,那就这么定了。还是你有办法,一下就点醒了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后我靠略懂成了文娱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穿越后我靠略懂成了文娱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