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跨半球溯源 第二章 南美寻终点,星图证闭环
北平的暮春,“跨半球文明特展” 的热度尚未褪去,“跨半球溯源勘探小队” 已踏上前往南美洲阿根廷的征程。根据非洲津巴布韦 “星象迁徙图” 的标记,阿根廷巴塔哥尼亚高原的 “火地岛区域”,正是史前人类跨半球迁徙的 “终点节点”—— 这里不仅可能存在与非洲、南极关联的文明痕迹,更有望补全 “史前全球交流网” 的跨半球闭环。
出发前,林晓雅将非洲 “星象纹矿石”、南极石英石碎片的 3D 模型存入数字档案馆便携式终端,和小雨则整理了火地岛区域的史前气候数据:“四千年前后,火地岛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存在大片草原与森林,适合史前人类定居;而且这里是南美洲最南端,与南极隔海相望,符合‘迁徙终点’的地理特征。”
同行的阿根廷考古专家迭戈,还带来了本土的重要线索 —— 火地岛原住民 “塞尔克南族” 的古老传说:“族里的老人常说,祖先的‘远亲’从‘冰与火的方向’来,带来了‘会发光的石头’和‘星星的图纸’,这些‘远亲’后来又跟着星星回到了‘冰的世界’——‘冰与火的方向’很可能指南极与非洲,‘会发光的石头’就是含镍石英石,‘星星的图纸’则是星象迁徙图。”
当勘探小队抵达火地岛时,这里正处于南半球的初秋,草原上的牧草渐渐泛黄,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迭戈带领队员,沿着塞尔克南族传说中的 “祖先聚居地”—— 火地岛西部的峡谷区域展开搜索。峡谷两侧的岩壁上,布满了古老的岩画,但大多是塞尔克南族近代的狩猎场景,与史前跨半球交流无关。
“迁徙图上的‘终点标记’是‘三角星象符号’,我们要找的岩壁应该刻有这个符号,” 林晓雅拿着迁徙图拓本,对照着岩壁仔细查看,“而且根据南极、非洲的线索,符号附近很可能有石英石器物或植物遗存。”
勘探进行到第三天,和小雨在峡谷深处的一处隐蔽洞穴前,发现了异常 —— 洞穴入口的岩石表面,有被人工打磨的痕迹,且痕迹的磨损程度与四千年的年代特征相符。队员们小心清理掉洞穴入口的碎石,走进洞穴后,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震撼:洞穴内壁布满了 “三角星象符号”,符号的排列方式与非洲迁徙图的 “终点标记” 完全一致,部分符号旁还刻着与南极石英石碎片相同的 “星象纹”,甚至在符号下方,散落着几件残破的石英石器物。
“是‘史前星象符号工坊’!” 林晚秋抚摸着岩壁上的符号,声音带着激动,“你们看这个‘三角星象符号’,每个角对应一颗星星,与非洲迁徙图的‘南十字星’排列完全吻合;石英石器物的打磨工艺,也与非洲矿脉、南极碎片的工艺一致 —— 这就是跨半球迁徙的终点证据!”
更关键的发现出现在洞穴的土壤样本中。和小雨通过便携式基因检测仪分析,发现土壤中除了非洲猴面包树的纤维基因,还含有来自南极的 “冰藻基因”,且两种基因的年代均为四千年前后:“史前人类带着非洲的植物纤维、南极的冰藻(可能附着在工具上),最终抵达这里,三种地域的物质证据汇聚在同一洞穴,证明跨半球迁徙不是传说,而是真实的历史!”
就在队员们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时,新的难题出现了 —— 火地岛的强风与暴雨突然来袭,洞穴入口的岩壁出现松动,若不及时加固,洞穴内的符号与器物可能被雨水侵蚀。迭戈提议用当地传统的 “石砌加固法”:“塞尔克南族的祖先在修建部落房屋时,会用‘干砌石墙’抵御风雨,不用 mortar(砂浆),而是通过石块的形状互补增强稳定性,这种方法对文物破坏小,还能体现本土文化与史前文明的呼应。”
队员们立刻行动,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采集附近的天然石块,按照 “干砌石墙” 的方法加固洞穴入口。林晓雅还特意在石墙表面,刻上了缩小版的 “三角星象符号”,既作为加固工程的标记,也象征着 “古今文明的守护接力”。加固完成后,暴雨如期而至,但石墙牢牢挡住了雨水,洞穴内的文物完好无损。
“这就是文明传承的力量,” 迭戈看着稳固的石墙,感慨道,“用本土的古老智慧,守护史前的跨半球文明,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智慧相互支撑 —— 这比任何现代技术都更有意义。”
火地岛的重大发现,通过数字档案馆的 “全球直播” 引发新一轮关注。塞尔克南族的长老特意来到洞穴,为队员们举行了传统的 “文明守护仪式”,用族语朗诵着古老的 “星象祷词”,祈求祖先留下的文明痕迹永远留存。全球的 “文明侦探” 也纷纷上传新线索,澳大利亚的观众补充了本土岩画中 “三角星象符号” 的细节,证明跨半球交流网还延伸到了大洋洲;印度的观众则发现,本土史前遗址的 “石英石工具”,其镍元素同位素与非洲、南极、南美完全一致 ——“史前全球交流网” 的跨半球闭环,在全球线索的补充下,变得更加完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玉骨:民国盗墓秘闻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玉骨:民国盗墓秘闻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