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史前智慧未来篇 第四章 星途觅新证,薪火照宇宙
北平的盛夏,“地球 - 火星文明同源展” 的热度尚未褪去,“地球 - 火星史前文明联合研究中心” 已启动 “太阳系文明探索计划”—— 根据火星 “星际迁徙图” 上标注的 “多星连线” 线索,以及埃及金字塔壁画中 “星船驶向多颗亮星” 的记载,团队将勘探目标锁定在金星与木星的卫星 “木卫二”,试图寻找史前文明在太阳系其他星球留下的痕迹。
“火星迁徙图上,除了地球与火星的标记,还有两个模糊的星球符号,” 沈青崖在计划启动会上,展示着经过 AI 修复的迁徙图高清版,“通过星象位置比对,这两个符号分别对应金星与木卫二 —— 史前人类很可能在探索火星后,继续向这两颗星球进发,留下了文明痕迹。”
林晓雅补充道:“金星在史前地球的星象体系中,被称为‘启明 / 长庚星’,是史前人类重要的导航星;木卫二则因存在液态水,被推测可能是史前文明的‘星际补给站’。我们需要针对两颗星球的环境特点,定制专属的探测设备,比如金星的耐高温符号探测器、木卫二的冰下文明探测机器人。”
跨国联合勘探团队很快完成了设备研发:针对金星表面 462℃的高温与浓密大气,研发了 “耐高温陶瓷基符号探测器”,能在极端高温下工作 8 小时,通过穿透大气的雷达波识别地表符号;针对木卫二冰层下的液态海洋,升级了 “深渊之眼 Ⅳ 号” 冰下机器人,配备 “冰层穿透雷达” 与 “生物信号检测仪”,既能探测冰层下的文明遗址,也能寻找可能存在的生命痕迹。
首批探测任务聚焦金星。中国 “启明星一号” 探测器搭载 “耐高温符号探测器” 发射升空,经过三个月的飞行,成功进入金星轨道,开始对金星表面的 “麦克斯韦山脉”(金星唯一的高原区域,可能存在稳定的地表环境)进行探测。
探测器传回的首批数据中,麦克斯韦山脉的岩石表面,果然出现了疑似人工刻痕的纹路 —— 纹路呈 “折线状”,与火星 “星际迁徙图” 中的 “星象连线” 符号高度相似,且刻痕的深度、角度与地球史前符号的手工刻制特征一致。
“用‘跨星球符号特征模型’进行比对!” 林晓雅在控制中心下达指令。模型分析显示,金星纹路的 “折线节点间距”,与地球北极 “冰原导航图” 的 “网格节点” 完全吻合,且每段折线的长度比例,对应着金星与火星、地球的实际距离比例 —— 这是典型的 “星际导航符号”,证明史前人类曾用金星作为星际航行的 “导航地标”。
更令人惊喜的是,探测器在金星表面的沉积岩中,检测出了微量的 “硅质岩碎片”,其成分与火星符号岩石、地球史前石英石完全一致,且碎片中同样含有来自地球的 “类胡萝卜素” 残留 —— 三种星球的物质证据形成闭环,彻底证实了史前文明的 “太阳系探索之旅”。
就在金星探测取得突破时,木卫二的探测任务也传来了好消息。美国 “欧罗巴快船号” 探测器搭载升级后的 “深渊之眼 Ⅳ 号”,在木卫二冰层下 10 公里处,发现了一处疑似人工建造的 “管状结构”—— 结构呈规则的圆形,直径约 5 米,表面覆盖着一层光滑的硅质层,与地球史前 “水利管道” 的建造工艺有相似之处;更关键的是,管道内壁上,刻着与火星 “太阳核心纹” 同源的 “圆环符号”,只是圆环数量增加到了 8 道,推测是为了适配木卫二的公转周期(约 3.55 地球日)。
“木卫二的液态海洋中,还检测到了‘有机分子’,其结构与地球史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高度相似,” 负责木卫二探测的 ESA 科学家埃琳娜,通过视频连线汇报,“结合管状结构与符号证据,我们推测这里曾是史前人类的‘星际水源补给站’—— 他们通过管道从液态海洋中获取淡水,并用符号记录补给的时间与数量。”
太阳系其他星球的文明痕迹,让 “史前星际航行技术” 成了全球研究的焦点。联合研究中心的专家团队,从地球史前遗址的器物中寻找线索 —— 在非洲津巴布韦史前矿脉,发现了一块带有 “磁性纹路” 的铁矿石,其磁场强度是普通铁矿石的 10 倍,且纹路于火星 “星际迁徙图” 的 “星象线” 完全一致;在南美洲火地岛的洞穴中,出土了一批 “钛合金碎片”,年代距今约四千年,其成分与现代航天材料的钛合金比例基本相同。
“这些发现颠覆了我们对史前人类技术水平的认知,” 沈青崖拿着铁矿石样本,在 “全球史前星际技术峰会” 上说道,“磁性铁矿石很可能是史前‘星象导航仪’的核心部件,通过磁场与星象的关联,实现星际航行的精准定位;钛合金碎片则证明,史前人类已掌握了高强度金属的冶炼技术,为建造星际航行工具提供了可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玉骨:民国盗墓秘闻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玉骨:民国盗墓秘闻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