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的盛夏,“星际符号探测器” 在轨运行满一年,地面控制中心举办了 “银汉一号文明探索周年论坛”。全球的航天专家、考古学家、青少年传承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会,共同分享 “银汉一号” 的最新研究成果,讨论跨星系文明交流的未来方向。
论坛上,来自非洲津巴布韦的青少年传承者穆萨,展示了他用本土 “星象迁徙纹” 设计的 “星际符号明信片”—— 明信片上,非洲的 “星象纹” 与 “银汉一号” 的 “线性结构符号”、地球的 “太阳核心纹” 组合在一起,象征着 “跨星系文明的对话”。“我希望 200 年后,探测器能把这张明信片带给‘银汉一号’的朋友,” 穆萨说,“告诉他们,在遥远的地球,有一群人用和他们相似的符号,期待着与他们交流。”
论坛的压轴环节,是 “银河系文明信物增补” 仪式。全球民众通过数字档案馆的 “信物众筹平台”,投票选出了三件新增的 “文明信物”—— 来自中国的 “水稻基因样本”(代表地球的农耕文明)、来自挪威的 “北极冰芯样本”(代表地球的生态记忆)、来自巴西的 “亚马逊雨林植物种子”(代表地球的生物多样性)。这些信物将通过后续的探测器发射,送往 “星际符号探测器”,与此前的史前信物一起,成为地球文明的 “星际名片”。
“这些信物,承载着地球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林晚秋在仪式上致辞,“水稻基因记录着史前人类的农耕智慧,冰芯样本见证着地球的生态变迁,植物种子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 它们是‘文明无界,薪火共传’的具象化表达,也是我们对宇宙文明的真诚问候。”
论坛结束后,林晓雅、和小雨带着青少年团队,来到 “史前文明数字档案馆” 的 “银河系探索实验室”,继续优化 “跨星系符号比对系统”。他们将 “银汉一号” 有机分子的 “化学密码” 录入系统,与地球史前符号库进行更深度的匹配,试图解读其中蕴含的具体信息 —— 是 “银汉一号” 的文明历史,还是对地球的 “问候信号”。
沈青崖和林晚秋则站在实验室的落地窗前,望着夜空中的猎户座旋臂。“探测器还需要在太空中飞行 199 年,” 沈青崖说,“我们这一代人看不到它抵达‘银汉一号’,但我们的后代会,他们的后代也会 —— 这场跨星系的文明交流,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
林晚秋点头,目光落在实验室里忙碌的青少年身上:“他们就是这场‘文明接力’的下一棒。他们从小就理解‘文明无界’的意义,懂得用史前智慧探索未来,只要这份信念还在,200 年后,人类一定能收到‘银汉一号’的回应。”
夜空中,“星际符号探测器” 正带着地球的文明信物,向着猎户座旋臂疾驰。它的身后,是地球史前文明的千年记忆;它的前方,是跨星系文明交流的无限可能。而 “史前文明数字档案馆” 的灯光,依旧明亮,记录着人类文明从地球走向银河的每一步,也照亮着 “文明无界,薪火共传” 的永恒之路。
(第三章 银汉传回应,文明共星河 待续)
喜欢玉骨:民国盗墓秘闻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玉骨:民国盗墓秘闻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