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尾声,空气中已经带上了一丝凉意。陈三七站在租来的小仓库里,目光灼灼地看着面前简陋的实验装置——几个不同规格的线圈、数块强磁铁、一些电子元件和自制传感器,杂乱却有序地连接在一起。
这是他用半个月时间设计搭建的“灵气场调控装置”,灵感来自于对《炼气心法》的重新解读和近期学习的电磁学知识。
“天地灵气,无形无质,然可受天地磁场之引...”心法中的这段描述,让他联想到了电磁场对物质的影响。如果灵气确实是一种能量形式,那么是否也会受到电磁场的影响呢?
这个猜想让他兴奋不已。如果能够通过人工场域影响灵气,或许就能解决灵气难以存留的问题!
基于这个猜想,陈三七开始设计实验方案。他利用业余时间疯狂学习电磁学、量子物理等相关知识,甚至啃完了好几本大学物理教材。
过程异常艰难。虽然修炼提升了脑力,但毕竟缺乏系统训练,很多深奥的概念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有几次,他差点因为复杂的数学推导而放弃。
但一想到可能的突破,他又咬牙坚持下来。那些不眠的夜晚,他埋首于公式和图纸之间,试图用科学语言解读古老的修炼奥秘。
最终,他设计出了这个简陋却蕴含创意的装置:通过精确控制的交变电磁场,模拟心法中描述的“天地磁场”,观察其对修炼过程的影响。
装置的每个部分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创意:
线圈是用工地剩余的铜线手工绕制的,匝数和间距都经过精确计算;
磁铁是从旧音响中拆下的钕磁铁,磁场强度经过测量和筛选;
控制电路是他自学电子知识后设计的,能够产生特定频率和强度的交变磁场;
甚至连数据记录都是用二手的心电图仪改装的,试图检测修炼时的生理变化。
资金有限,他只能利用手头现有的材料,或者从废旧市场淘换便宜的元件。许多部件都是手工制作,粗糙但实用。
“虽然简陋,但原理应该没问题。”陈三七反复检查着装置,心中既期待又忐忑。
今晚,他将进行第一次正式实验。为了排除干扰,他特意选择在子时进行——根据心法记载,这是一天中灵气最活跃的时刻。
实验前,他先进行了一组对照实验:在普通环境下修炼,记录气感的产生、运转和存留情况。结果显示与往常无异——气感能够存留约25分钟,然后开始缓慢消散。
“好了,现在开始场域实验。”陈三七深吸一口气,启动了装置。
线圈开始通电,产生微弱的嗡嗡声;磁铁按照预定程序改变极性和强度;传感器开始记录各项数据...
他盘膝坐在装置中央,开始按照心法修炼。很快,那熟悉的气感再次出现,在体内缓缓流转。
起初,他似乎感觉到了一些不同——气感的产生似乎比平时稍微容易一些,流转也略显顺畅。这让他心中一喜,以为实验取得了效果。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失望地发现:尽管电磁场在持续作用,气感的存留时间并没有显着延长。25分钟过后,气感依然开始消散,速度与对照实验几乎没有差别。
更令他沮丧的是,当他尝试增强场强或改变频率时,气感反而变得不稳定,甚至有一次突然紊乱,让他感到一阵心悸。
坚持实验了两个小时后,陈三七不得不承认失败。无论他如何调整参数,电磁场对灵气的影响都微乎其微,远达不到预期效果。
关闭装置,仓库里突然安静下来,只剩下他沉重的呼吸声。看着眼前这堆耗费了大量心血和资源的装置,一股强烈的挫败感涌上心头。
“为什么不行?”他喃喃自语,疲惫地坐在地上。
检查实验记录,所有数据都显示装置运行正常:磁场强度、频率、波形...都符合设计要求。但就是对灵气没有明显影响。
他开始反思整个实验的前提假设:也许灵气根本就不是电磁性质的?或者它的性质远比想象中复杂,不是简单的电磁场能够影响的?
这个想法让他感到一阵寒意。如果连电磁场都无法影响灵气,那现代科学中还有什么工具能够研究它呢?
更深层的担忧是:如果科学方法无法研究修炼现象,那么他设想的“科学验证修仙”道路是否从根本上就走不通?
这种怀疑几乎动摇了他的信念。数月来的努力和坚持,难道都是徒劳?
沮丧中,陈三七无意间瞥见墙上贴着一张便签,上面是女儿子衿稚嫩的笔迹:“爸爸加油!”旁边还画着一个笑脸。
这张便签是上次女儿来办公室时偷偷贴上的,当时他正为实验设计愁眉不展。看到这个,他的心情突然平静了许多。
“失败是成功之母...”他想起父亲常说的这句话。
是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继续探索的勇气。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失败本就是常态。重要的是从失败中学习,调整方向,继续前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甲辰道启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甲辰道启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