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窗外的梧桐树叶开始泛黄。陈三七站在实验室的白板前,上面写满了复杂的公式和图表,中央赫然写着两个大字:“灵气”。
经过数月的研究,他对这个古老的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玄之又玄的“天地精华”,而是一种可能被科学解释的自然现象。
“如果灵气是一种能量场,为什么现代仪器检测不到?”他用马克笔在白板上画了一个问号,“如果是一种粒子,为什么不受四大基本力影响?”
这些问题困扰了他很久。直到某天深夜,他在研究量子场论时,突然灵光一现。
“或许...灵气既不是传统的能量场,也不是已知的粒子,”他在白板上写下新的猜想,“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能量在三维世界的投影?”
这个大胆的想法来自于他对超弦理论的研读。如果宇宙真的存在额外维度,那么灵气可能是高维能量在低维空间的显现,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它难以被检测,却又能够产生影响。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陈三七开始构建数学模型。他利用微分几何和拓扑学知识,描述高维能量在低维空间的投影规律。
过程异常艰难。很多时候,他不得不停下来补充新的数学知识,甚至重新学习一些高等物理概念。但修炼带来的脑力提升让他能够快速消化这些复杂内容。
一周后,他得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结果:如果灵气确实是高维能量的投影,那么它的某些特性正好能够解释修炼中的现象!
比如,灵气难以检测,是因为它不完全属于三维空间;它能够影响生物体,是因为生物体可能具有感知高维能量的潜力;它需要特殊方法吸收,是因为常规的能量转换方式不适用...
“这就说得通了!”陈三七兴奋地在实验室里踱步。
但这个理论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果灵气是高维能量,那么修炼本质上就是在尝试与高维能量互动?《炼气心法》中的法门,其实就是与高维能量共振的方法?
这个想法让他震撼不已。如果成立,那么修仙就不是迷信,而是一种超前的科学实践!
接下来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如何“激活”和吸收这种特殊能量。陈三七总结了三种可能的途径:
第一,共振激活。通过调整自身生物场的振动频率,与灵气能量产生共振,从而增强互动效率。公式表示为:f_r = k·f_p,其中f_r是共振频率,f_p是灵气特征频率,k是耦合系数。
第二,几何聚焦。利用特定几何结构(如金字塔、球形等)聚焦灵气能量。这需要求解拉普拉斯方程在特定边界条件下的解:?2φ = 0。
第三,生物转化。通过特殊的生物化学反应,将灵气能量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形式。这涉及到非平衡态热力学:dS = d_eS + d_iS,其中d_iS ≥ 0。
每一种途径都有其理论和实践上的挑战。共振激活需要精确的频率匹配;几何聚焦需要复杂的结构设计;生物转化需要理解全新的生化机制。
陈三七决定先从共振激活入手,因为这似乎与《炼气心法》中的“调息”和“意守”最为接近。
他设计了一个精巧的实验:用声波发生器产生不同频率的声波,观察它们对修炼效果的影响。同时,他用改装的心电图仪监测自己的生理指标,寻找相关性。
结果令人惊讶。某些特定频率的声波确实能够增强修炼效果,但效果最好的频率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时间、地点甚至他的身心状态变化!
“这就难办了...”陈三七皱眉,“如果最优频率是动态变化的,那就需要实时监测和调整。”
他想起在古武世家学习到的“子午流注”理论——不同时辰,气在不同经络中的运行强度不同。这或许暗示灵气能量本身就在动态变化?
这个想法让他豁然开朗。也许不是频率需要变化,而是需要追踪灵气能量本身的变化规律!
接下来的研究转向了灵气能量的时空分布规律。陈三七每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修炼,记录气感的强度和品质变化。
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他开始进行频谱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寻找隐藏的规律。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周后,他发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现象:灵气能量确实存在周期性波动,而且这种波动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关,甚至可能与月相和行星位置有关!
“这就说得通了!”他兴奋地拍桌,“古代修炼强调‘天时地利’,原来是有科学依据的!”
最直接的证据是:月圆之夜,灵气能量明显增强;子时和午时,灵气品质最佳;某些特殊地理位置,灵气浓度更高。
这些发现让他对“科学修仙”的道路更加坚定。古老的修炼法门背后,确实隐藏着深刻的科学原理!
基于这些发现,陈三七开始设计一套“自适应修炼系统”。核心思想是:实时监测环境中的灵气变化,自动调整修炼参数,实现最优吸收效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甲辰道启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甲辰道启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