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孙赵宸自东宫与陈彦一番长谈后,心潮澎湃,难以平静。他反复咀嚼着陈彦提出的“强军慑服、文化同化”双轨并进的战略构想,越思量越觉得此策高瞻远瞩,直指北疆千年痼疾的根本。结合常胜信中提及的漠北惨状与预警,他感到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必须尽快将此策上达天听。
回到寝殿,赵宸屏退左右,挑灯夜战,将日间与陈彦所论,结合自己对兵事、政事的理解,精心梳理,融会贯通,写成了一篇洋洋洒洒数千言的《北疆安攘策论》。文中,他先是详细分析了去岁白灾对匈奴造成的生存压力与其内部权力结构的脆弱性,有理有据地推断出今秋或明春匈奴大规模南犯的极高可能性,恳请朝廷立即未雨绸缪,加强战备。接着,他重点阐述了“武慑”与“文化”双管齐下的长远之策,从整军经武、择将练兵,到开设榷场、有限援助、内附安置、教化归心等具体方略,层层推进,逻辑严密,既展现了应对当前危机的紧迫感,又勾勒出一幅彻底解决边患、实现北方长治久安的宏伟蓝图。
直至东方既白,赵宸才搁下笔,仔细校阅一遍,确认无误后,长长舒了一口气。他深知这篇策论的分量,也明白其中一些观点(如对匈奴进行有限赈济)可能引发的争议。但为了社稷安危,他必须站出来。
翌日清晨,赵宸沐浴更衣,郑重地带着这篇墨迹未干的策论,前往紫宸殿求见皇祖父雍帝。
紫宸殿内,雍帝刚处理完几份紧急奏章,正略显疲惫地揉着眉心。听闻皇太孙求见,且非日常请安,而是有策论呈上,不禁有些讶异。他这个孙儿,聪慧好学,他是知道的,但主动呈递涉及军国大事的策论,却是头一遭。他立刻宣见。
赵宸步入殿中,恭敬行礼后,双手将策论呈上:“皇祖父,孙儿近日研读北疆奏报,偶有所得,草就此篇浅见,关乎北疆防务及长治久安之策,恳请皇祖父御览斧正。”
内侍将策论接过,呈至龙案。雍帝接过厚厚的一叠文稿,看着孙儿眼中布满的血丝却闪烁着坚定光芒,心中一动,温言道:“宸儿有心了。且待朕一观。” 说罢,便低头翻阅起来。
起初,雍帝的神色尚属平静,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眉头渐渐锁紧,尤其是看到赵宸基于常胜信函和白灾分析,推断匈奴必会大举南犯的部分,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久居帝位,对边事并非一无所知,自然能看出孙儿分析的在理与紧迫性。
“北疆危矣!”雍帝猛地拍案而起,吓了周围内侍一跳。他目光锐利,看向侍立一旁的司礼监大太监,沉声吩咐:“速传内阁首辅、兵部尚书、户部尚书、英国公、成国公即刻至偏殿议事!要快!”
“老奴遵旨!”大太监不敢怠慢,连忙躬身退下,匆匆前去传旨。
雍帝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焦灼,重新坐回龙椅,继续阅读策论的后半部分。这一看,他脸上的凝重之色渐渐被惊讶、思索,最终化为难以抑制的兴奋与狂喜!
策论的后半部分,详细阐述了那“双轨之策”。关于“强军慑服”,论述扎实,符合雍帝一贯的认知。但真正让他拍案叫绝的,是那“文化同化”之策!贸易羁縻、有限援助以分化底层、内附安置以釜底抽薪、教化归心以图长远……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策略,跳出了单纯军事征伐或被动防御的窠臼,指向了一种全新的、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边疆治理模式!这不仅仅是战术,更是战略!是真正可能根除北患的百年大计!甚至可以说,其意义远超一场战役的胜负!
“妙啊!妙极!哈哈哈!”雍帝忍不住抚掌大笑,连日来因国事疲惫而阴郁的心情一扫而空,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好一个‘文化同化’!好一个‘一视同仁,使其归心’!此策若行,北疆可定,天下可安!朕心甚慰!朕心甚慰啊!”
他反复咀嚼着策论中的词句,越看越是欢喜,仿佛已经看到了漠北草原彻底安宁,胡汉一家的大同景象。
约莫半个时辰后,被紧急传召的五位重臣——内阁首辅李文渊、兵部尚书王骥、户部尚书周忱、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匆匆赶至偏殿。五人心中皆是惊疑不定,不知陛下何事如此紧急相召。尤其是看到端坐龙椅上的雍帝,非但没有忧色,反而面带难以抑制的喜色时,更是面面相觑,不明所以。
“臣等参见陛下!”五人齐声行礼。
“诸位爱卿平身。”雍帝笑容满面,抬手虚扶,“急召诸位前来,是有一件紧要之事相商。”
兵部尚书王骥性子最急,忍不住问道:“陛下,不知是何事?观陛下神色,似是喜事?” 其他几人也露出探询之色。
雍帝将手中的策论轻轻放在案上,笑道:“喜事?也算是吧。朕刚得到预警,去岁漠北白灾酷烈,匈奴各部损失惨重,今秋或明春,极有可能大举南下犯边,规模恐远超以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