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刚到翰林院值房坐下,墨尚未研匀,便见一名小黄门急匆匆赶来,躬身道:“陈修撰,陛下有旨,宣您即刻入宫见驾!”
陈彦心中微动,面上却不动声色,从容起身整理了一下衣冠,应道:“有劳中官带路。” 他心知肚明,定是太孙已将昨日所论之策上达天听,此刻召见,必是为北疆之事。
跟随小黄门穿过重重宫阙,来到紫宸殿偏殿外。通报声刚落,殿内便传来雍帝中气十足的声音:“宣!”
陈彦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迈步踏入殿中。只见殿内灯火通明,皇祖父雍帝端坐龙椅之上,面带笑意。下首两侧,赫然坐着内阁首辅李文渊、兵部尚书王骥、户部尚书周忱、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等几位朝廷重臣。太孙赵宸则侍立在雍帝身侧,见陈彦进来,向他投来一个鼓励的眼神。
眼前阵仗,让陈彦心中一凛,但他很快平静下来,趋步上前,依礼参拜:“微臣翰林院修撰陈彦,叩见陛下,吾皇万岁!”
“平身,平身!”雍帝声音温和,带着明显的欣赏,“陈爱卿,不必多礼。今日急召你来,乃是因宸儿呈上的一篇《北疆安攘策论》,其中精妙见解,尤其是那‘强军慑服、文化同化’之双轨策,宸儿言道,多得你启发。朕与诸位爱卿览后,深以为然,故特召你前来,想听听爱卿更为详尽的阐述。”
陈彦起身,恭敬答道:“陛下垂询,臣不敢不尽言。策论中之浅见,确是与太孙殿下探讨时偶有所得,蒙殿下不弃,采纳入策。若论详尽阐述,臣愿竭尽驽钝,以飨圣听。”
“好!”雍帝抚掌,“爱卿但讲无妨,今日殿内皆乃股肱之臣,尽可畅所欲言。”
陈彦再次躬身一礼,然后挺直身躯,目光扫过在场诸位重臣,最后落回雍帝身上,朗声开口,将昨日与太孙所论,更加系统、深入地阐述开来。
他先从匈奴的社会结构、生存方式、权力传承特点讲起,剖析其南犯的必然性与深层动机,与策论前半部分相呼应,但引证更为丰富,分析更为透彻。接着,他重点阐述了“双轨策”:
关于“强军慑服”,他详细论述了组建一支能够深入草原、与匈奴主力进行野战并战而胜之的铁骑的必要性。从兵源选拔(需熟悉骑射、耐苦寒)、战马驯养(优选良种、科学喂养)、装备配置(精良弓弩、利于劈砍的马刀、轻便坚韧的甲胄),到战术训练(长途奔袭、分进合击、后勤保障),乃至将领的选拔标准(需勇猛果敢、熟知胡情、不拘一格),都提出了具体而微的构想。他特别强调,这支军队必须脱离原有边军体系,专司机动作战,拥有独立的指挥权和后勤系统,方能如臂使指,发挥最大效能。
关于“文化同化”,他则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阐述。初期,在军事胜利的威慑下,通过设立官方监管的榷场,以公平贸易满足匈奴部民基本生存需求,同时输出中原物产与文化,让其产生依赖。中期,对真心归附的部落,划定优质草场准其内附,给予编户待遇,传授先进牧业技术甚至引导部分转向农耕,使其安居乐业。后期,则通过设立边郡官学,鼓励甚至选拔胡人子弟入学,学习语言文字、礼仪律法,开放科举通道,使其精英阶层融入大雍统治体系,从心理上认同“大雍人”的身份。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既给予权利,也要求义务,逐步瓦解其部落认同,构建起对中央王朝的归属感。
陈彦言辞清晰,逻辑缜密,引经据典却又紧扣实际,将一项庞大而复杂的长期战略,阐述得条理分明,前景可期。殿内诸位重臣,初时还只是静听,渐渐都忍不住颔首称是,听到精妙处,英国公张辅更是忍不住低喝一声:“妙!此论深得练兵之要!” 成国公朱勇也捻须微笑,眼中满是赞赏。首辅李文渊与兵、户两部尚书则不时交换眼神,眼中既有惊叹,也有对具体实施中可能遇到困难的深思。
太孙赵宸站在一旁,看着从容不迫、侃侃而谈的陈彦,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欣慰。
然而,就在众人沉浸在这幅宏伟蓝图之中时,陈彦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起来:“陛下,诸位大人,此双轨之策,虽有望根除北患,然其路漫漫,艰难异常,绝非一日之功,更需举国之力,持之以恒。”
他环视众人,沉声道:“首先,便是这‘强军’之基。 欲练五万可野战争锋之铁骑,其所费甚巨。臣粗略估算,仅战马购置、军械打造、甲胄配备、日常粮秣、兵饷赏赐、以及长途奔袭所需之额外后勤保障,每年所耗,恐不下白银二百万两之巨! 且此乃常备之费,非一朝一夕。再者,练兵非易事,从招募勇士、严苛操练、到熟悉战法、形成战力,至少需两年以上光阴, 此间不容丝毫懈怠与中断。”
“其次,这‘文化同化’之策, 更非旦夕可成。”陈彦继续道,“其效如春雨润物,潜移默化,需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投入与耐心。 贸易需公平,援助需有度,教化需真诚,安置需妥善,其间涉及吏治、财政、教化、民族融合等诸多难题,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尽弃,甚至引发新的矛盾。此策之功,恐非一代人之力所能竟全功,需后代君王臣工,秉持同一信念,持续推进,方可见沧海桑田之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