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如期而至,为凌曦第一个紧张而充实的小学学期画上了舒缓的休止符。凌空一家并未将假期视作学习的“真空期”,而是将其定义为一场以“生活”为课堂、以“兴趣”为导师、以“家庭”为伙伴的深度赋能之旅。在这个暖冬,家的节奏变得更加悠然,成长的痕迹也愈发自然而深刻。
一、“‘生活’课堂:烟火气里的知识与应用”
凌空坚信,知识不应禁锢于书本,而应回归生活本身。他利用假期,引导凌曦将学期中所学的知识,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进行验证和拓展。
· “家庭采购员”的数学实践: 以往只是跟随购物的凌曦,这次拥有了新的身份——“家庭采购小助手”,并掌握了一定的“采购预算”。凌空会给他一张简单的清单和限定金额,例如:“用不超过三十元,购买今晚晚餐需要的蔬菜:西红柿、鸡蛋、青菜。”
· 凌曦需要先在家里估算价格,到了超市,他会仔细查看价签,笨拙地进行心算:“西红柿……五块八,鸡蛋……十二块五,青菜……三块二,加起来……五加十二是十七,再加三块是二十,八毛加五毛是……一块三?总共二十一块三!爸爸,没超过!”他兴奋地小脸通红。
·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巩固了加减法,更直观理解了货币的价值和规划的重要性。偶尔算错,或者发现钱不够需要调整品类时,凌空也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重新计算或思考替代方案。【数学思维与应用 - 熟练 (75%)】 在生活中得到了无声的淬炼。苏暮雨则会在旁边拍摄他认真对比价签的小模样,记录下这珍贵的成长瞬间。
· “年俗记录官”的语文表达: 临近春节,家里的年味渐浓。苏暮雨给凌曦布置了一个特别任务——担任“家庭年俗记录官”,用拼音、文字和图画相结合的方式,记录每天的迎新年活动。
· “廿三,糖瓜粘。外婆熬了麦芽糖,好甜!我帮(bāng)忙(máng)搅(jiǎo)拌(bàn)了,手好酸(suān)。” 一段歪歪扭扭的文字旁边,画着一口锅和冒着热气的糖浆,还有一个龇牙咧嘴表示手酸的小人。
· “廿四,扫房子。我和爸爸一起擦玻璃,我擦(cā)的地方最亮!” 旁边是父子俩并肩劳动的场景。
· 这份独特的“年俗记录”,不仅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更让他沉浸式地体验和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当远方的苏晓晓通过视频看到这份记录时,连连称赞这是“最有创意的寒假作业”。
· “科学小厨房”的探索乐趣: 王亚琴的厨房,也成了凌曦的实验室。包饺子时,他不仅学习如何捏出好看的褶子,更在凌空的引导下思考:“为什么饺子皮能粘住?”“为什么水开了饺子会浮起来?”虽然答案对他而言还略显深奥,但这种将日常现象与科学原理初步关联的思维习惯,正在悄然形成。【观察与提问 - 熟练 (60%)】
二、“‘兴趣’萌芽:在自由探索中照见本心”
没有了固定的课表,凌曦拥有了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凌空和苏暮雨秉持“提供环境,静待花开”的原则,鼓励他进行多元化的尝试,从中发现真正的兴趣所在。
· “乐高工程师”的专注时刻: 凌空送给他一套结构更复杂的工程车乐高套装。凌曦可以对着图纸,一动不动地拼搭一整个下午。遇到困难时,他会尝试自己反复研究,偶尔求助凌空,但拒绝大人代劳。当最后一颗齿轮严丝合缝地卡入,手动摇动连杆让吊臂缓缓升起时,他眼中迸发出的那种极致专注和成功后巨大的满足感,让凌空知道,这是一种源于内在驱动力的热爱。【专注力与耐心 - 熟练 (70%)】、【空间想象力 - 熟练 (58%)】
· “自然写生者”的细腻观察: 一次家庭公园散步,苏暮雨带上了速写本和画笔。她不是要求凌曦“画一幅画”,而是引导他“观察一棵树”——树皮的纹理、树枝的走向、残留的几片枯叶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凌曦起初有些不得要领,但在母亲的耐心引导下,他渐渐安静下来,开始真正地“看”,然后尝试用线条去捕捉。画作或许依旧稚拙,但那种试图与自然对话的认真劲儿,苏暮雨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细致观察 - 熟练 (52%)】、【艺术表达 - 熟练 (65%)】
· “音乐初体验”的节奏感知: 苏晓晓寄回来一个小小的、适合儿童的尤克里里。凌曦抱着这个“小吉他”爱不释手。凌空没有急于找老师,而是先下载了一些简单的入门视频,让他跟着拨弄琴弦,感受不同的音高和节奏。家里时常响起不成调的“叮咚”声,但凌曦跟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样子,充满了纯粹的快乐。这仅仅是音乐世界的敲门砖,重要的是在他心中播下了一颗美好的种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