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陈春梅都话不多,只是安静地注视着李九明的一举一动。
刚看到他走路时的些许异样,她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其实她本不太情愿这门亲事,可爹娘日日劝说,又有王媒婆在一旁撺掇,说李九明是救人的英雄,还吃着皇粮,她一个农村姑娘能嫁过去是高攀,将来必定能过上好日子。
架不住这双重劝说,她才来赴了这场相亲。陈父陈母和王媒婆也一直帮着李九明说好话,极力撮合这门婚事。
聊到中午饭点,李叔提议去县城最好的大运河饭店吃饭,王媒婆立刻附和:“这主意好!咱边吃边聊,好好说说孩子们的事儿!”
一行人便动身前往饭店,李九明的爹娘搀扶着他,王媒婆则拉着陈春梅的手,热热闹闹地往街上走。
大运河饭店门面气派,红木门窗擦得锃亮,进门便闻见阵阵菜香,靠窗的雅座铺着干净的蓝布桌布,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桌面上,暖融融的。
李叔一落座便豪气地招呼服务员,点了满满一桌子硬菜——外焦里嫩的红烧鱼、炖得酥烂脱骨的排骨、油亮鲜香的小炒肉,还有几样清爽时蔬,又特意从包里拎出一瓶瓶装白酒,笑着递给陈春梅的爹:“老陈,今儿个高兴,咱哥俩喝两盅!”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酒瓶见了底,两家人的话也多了起来。
王媒婆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笑着看向李九明和陈春梅:“孩子们,我看你们俩挺有眼缘的,陈大哥、李哥,我看这事儿不如就趁热定下来?”
陈父夹了块排骨放进嘴里,嚼得喷香,放下筷子点头:“大侄子,你和春梅这事儿,我看是天造地设的缘分,要是你们俩没意见,咱就把婚事定了!”
李婶连忙接话,眼角眉梢都是笑意:“是啊是啊!春梅这姑娘模样周正、性子又文静,一看就是过日子的人,九明能娶到她,是我们老李家的福气!”
她话锋一转,语气格外实在,“九明当年救孩子落了伤,国家给了一笔抚恤金,咱家里虽不算大富大贵,但彩礼绝对不能少!礼金先给三百块,再备上‘三转一响’里的两样——一块上海牌手表、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外加二十尺布票、十斤棉花,聘礼保证体面,让春梅风风光光嫁过来!”
陈父陈母一听,眼睛瞬间亮了——那时期,普通工人月工资才三四十块,三百块现金已是一笔巨款,再加上手表、收音机这些当时稀罕的“硬货”,比村里别家娶媳妇的聘礼丰厚多了。再说自家儿子也大了,马上就到了说亲事的年龄,正愁没钱娶媳妇呢,突然间天上就掉了个大馅饼来,这可把这对农村夫妻俩高兴坏了。
再瞧瞧这气派,饭店里的好酒好菜,想到李九明还是救人的英雄,足见李家的诚意和实力,两人脸上的笑意更浓了,连忙点头:“李哥李嫂太客气了!咱图的就是孩子踏实过日子,九明是英雄,你们又这么上心,我们心里踏实得很!”
王媒婆更是笑得合不拢嘴:“这才对嘛!两家都是实在人,孩子们又有缘分,这婚事定得值!”
起初,李九明和陈春梅都透着股青涩的不好意思。
李九明低头扒着碗里的饭,耳根悄悄泛红,偶尔抬眼想看看对面的陈春梅,刚对上她的目光,便像受惊的小鹿似的慌忙移开;
陈春梅也没好到哪儿去,指尖轻轻绞着衣角,脸颊泛着淡淡的粉,只敢偷偷用余光瞟向李九明。
好在王媒婆和双方爹娘不停打趣撺掇,聊起村里的趣事、庄稼的收成,气氛渐渐热络起来,两人也慢慢放开了些,偶尔能顺着话题搭几句话,语气里的羞涩少了几分,多了些自然。
陈春梅望着李九明,眼里满是好奇,轻声细语地问道:“九明哥,你是怎么想着冲上去救那个孩子的?能给我讲讲当时的情况吗?还有你后来做英雄事迹报告会的事儿,也想听听。”
王媒婆立刻拍着手附和:“是啊九明!这可是你的光荣事儿,快给春梅说说,让她也听听你当初的英雄壮举!”
李九明握着筷子的手顿了顿,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随即平复下来。
他避开了所有与陈小芳相关的片段,只循着记忆,朴实无华地讲述起那段经历——那天他路过十字路口时,眼看一辆重型卡车朝着横穿马路的孩子冲过去,根本来不及多想,下意识就扑了上去把孩子推开,自己却被车轮碾中了腿。
后来养伤期间,部队邀请他做英雄事迹报告会,他站在台上,没有长篇大论的事迹回顾,也没有激昂澎湃的豪言壮语,只平静地说了一句:“当时啥也顾不上,就想着不能让孩子出事。”
这句话没有刻意渲染的悲壮,也没有丝毫邀功的意味,语气朴实得像拉家常,却字字透着藏不住的坚毅与赤诚。
陈春梅听得格外入神,一双水灵灵的杏眼紧紧锁着边上的他,手里的筷子早忘了动,眼底渐渐泛起亮晶晶的光,那是满溢的崇拜与动容,亮得像盛了星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小镇红颜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小镇红颜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