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林雪结束了技术展示部分,总结道,“我们认为,‘清风一号’所代表的‘新风能’技术路径,在行星大气环境能量采集领域,具备显着的高效性和环境适应性优势。其理论基础虽然融合了多个前沿学科,略显新颖,但得到了我们大量实验数据和严格数学模型的支撑,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展现了可靠的性能。”
展示完毕,进入了提问环节。气氛瞬间变得更加凝练和紧张。
另一位身材瘦高、皮肤呈淡蓝色、眼睛如同两潭深水般毫无波澜的格利泽人专家开口,他的声音迅捷而直接,仿佛每一个字都经过精确计算,毫不拖泥带水:“数据很漂亮,展示也很清晰。但我有一个核心疑问,关于你们报告中提到的‘流场自组织放大效应’。报告中将其归因于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然而,根据我们的初步分析,这种效率的提升幅度,似乎超出了常规湍流能量级串与边界共振所能解释的范畴。其能量来源的微观机制究竟是什么?是否涉及尚未被联邦现有物理框架完全描述的能量转换或协同过程?”
这个问题极其尖锐,直指“新风能”技术可能隐含的、超越当前科学认知的超常部分,也是步高峰最需要谨慎应对的领域。
步高峰心中一动,知道关键时刻来临。他面色不变,从容地接过话头,语气平和而坚定:“尊敬的专家,您的问题非常深刻,直指我们技术理论的核心,也是我们团队持续研究的重点。”他先肯定了对方问题的价值,随即话锋稳健地展开。
“目前,基于元祖星的实验条件和我们现有的观测手段,”他措辞极其谨慎,“我们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多物理场耦合下的湍流能量级串、特定边界条件共振,以及可能涉及大气中某些特殊激发态粒子或能量子集群协同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微观机制确实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前沿课题,它可能触及了能量在特定尺度与结构下传递与转化的新规律。”
他既承认了现象的复杂性超出了简单解释,巧妙地将之归因于尚待探索的科学深水区,而非直接抛出无法验证的超常力量,完美地避开了可能引发质疑或过度关注的陷阱。同时,他将话题引向了未来研究,展现了团队的进取心。
“这也正是我们团队未来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步高峰继续道,目光坦诚地看向那位格利泽专家,“我们相信,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和理论模型的不断完善,最终是能够在现有物理框架内,或者通过对其进行的合理拓展,找到更完美、更底层的解释的。”
克罗恩专家点了点头,似乎接受了这个立足于现有科学范式、同时又开放未来的解释,他转而问道:“那么,关于这项技术的普适性。我们注意到,它的高效性似乎与元祖星特定的大气成分、密度和引力环境有较强的关联性。如何保证它在其他类地行星,甚至某些非标准大气环境下的适用性与性能表现?这是决定其能否成为星际通用技术的关键。”
楚风立刻操作控制台,调出另一组预先准备好的数据和分析模型:“我们团队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基于行星重力加速度、大气平均密度、主要成分比例、以及恒星光照强度等多参数的适应性预测模型。根据现有数据库比对,数据显示,在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已登记、具备开发价值的类地行星环境中,‘清风一号’或其根据本地参数优化的衍生型号,都能保持其核心性能优势,效率普遍高于传统技术百分之三十到一百五十不等。当然,具体落地实施时,需要进行本地化的参数微调,以及可能的部分硬件适应性改造。”
步高峰适时补充,语气诚恳而富有远见:“技术的普适性,源于其对基础物理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巧妙运用。我们团队非常愿意,在严格遵守元祖星及星际联邦相关法律、法规与知识产权保护协议的前提下,与能源署或其他有志于此的研究机构展开合作,共同探索‘新风能’技术在更广阔宇宙环境下的应用潜力,为星际社会的可持续能源发展贡献力量。”他适时地抛出了合作的可能性,但前提是“遵守法律与知识产权协议”,再次明确了不可动摇的底线。
交流持续了一个多小时,问题一个接一个,尖锐而专业,涉及技术细节、经济性分析、材料极限、环境影响评估等多个维度。但步高峰团队准备充分,分工明确,应对得当。他们展现了技术的巨大潜力与独特性,也坦诚了当前阶段的局限性与发展方向,更始终保持着对自身知识产权的警惕与维护,展现了元祖星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应有的自信、严谨与远见。
最终,克罗恩专家作为代表进行总结,他沉稳的声音在通讯室内回荡:“非常感谢步高峰先生,以及林雪女士、楚风先生的精彩展示和耐心、专业的解答。‘新风能’技术及其背后独特的理论思路,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你们所展现出的创新能力和已经取得的扎实成果,都充分证明了这项技术的价值与潜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气御寰宇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气御寰宇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