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大学信息技术中心,最高规格的全息投影通讯室内,光线被刻意调至一种柔和而专注的亮度,吸音材料包裹的墙壁将外界的一切杂音隔绝,营造出一种近乎绝对的静谧。步高峰与“新风能”项目团队的核心成员林雪、楚风端坐在环形会议桌的一侧,三人皆身着得体而不失学生气的正装,神情肃穆,脊背挺直。在他们面前,巨大的环形光幕已然亮起,呈现出跨越了不知多少光年星海的另一端景象——三位身着星际联邦能源署制式服装、气质迥异的外星专家,正透过超光速通讯网络,清晰地、仿佛触手可及地呈现在他们眼前。
这是“新风能”项目团队与星际联邦能源署的首次正式线上交流。尽管之前已有邮件往来和初步接洽,但如此高规格、实时的、近乎面对面的交流,依然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这标志着“新风能”项目的影响力,已经真正突破了元祖星的范畴,进入了更广阔、也更复杂的星际视野。
为确保万无一失,步高峰在交流前一天,再次动用了系统进行推演:“推演,明日与星际联邦能源署线上交流,按我方既定方案展示,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对方最可能的质疑与刁难方向,推演周期2天。”——消耗积分100点。
推演结果显示:意外风险较低(星际通讯稳定性由联邦技术保障),对方可能从技术原理的普适性、能量转化效率的理论上限验证、大规模应用的稳定性与成本控制、以及是否存在未被现有物理框架描述的能量转换过程等方面进行深度质询。对方的核心意图是“评估真实价值、潜在风险与可复制性”,建议“以扎实数据与严密逻辑回应,坦诚当前技术局限,清晰阐述未来潜力,并始终坚守知识产权与团队独立性的底线”。
有了这份“攻略”在手,步高峰心中更加沉稳,如同风暴眼中那片异常的平静。
“尊敬的各位能源署专家,上午好。我是步高峰,这位是林雪,主要负责理论模型与数据分析;这位是楚风,主要负责工程实现与技术优化。我们代表‘新风能’项目团队,衷心感谢各位抽出宝贵时间进行此次交流。”步高峰作为团队代表,首先发言,语气沉稳,不卑不亢,用的是流利而标准的星际通用语,发音清晰,措辞得体。
中间那位看起来年纪稍长、额头有着天然形成的、如同蓝色晶体般纹路的泽拉尔族专家微微颔首,他的声音通过高精度翻译器传来,带着一种特有的、仿佛岩石摩擦般的磁性沉稳:“步高峰先生,林雪女士,楚风先生,你们好。我是能源署先进能源概念部的负责人,克罗恩。我们对你们提交的关于‘清风一号’及其基础原理的初步技术报告很感兴趣。尤其是其宣称的,利用特定流场构型与主动控制,实现远超传统风能技术的能量捕获效率,这在理论上是颇具启发性和挑战性的。”
他的话语平和,却自带一种久居上位的审视感。步高峰能隐约感知到,对方那不同于人类的生命场中,散发着一股冷静而客观的能量波动。
“感谢克罗恩先生的认可。”步高峰点头致意,随即示意林雪开始技术展示的主体部分。他深知,在这种级别的交流中,扎实的内容远比华丽的辞藻更重要。
林雪操作控制台,将精心准备的多层全息模型和数据图表投射到共享光幕上。她逻辑清晰、语言精准,如同最严谨的科学家,层层递进地阐述了“清风一号”的核心设计理念——不再是依赖风力的随机性与叶片的机械转动,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能量导流场(她巧妙地将步高峰那些源自修炼感悟、无法直言的能量引导与协同思想,包装成了基于复杂流体力学、非线性动力学和新兴场论结合的“新型自适应流场主动控制理论”),实现对大气动能更高效、更定向的汲取。
她展示了关键流场构型的模拟动画,解释了其如何降低湍流损耗、增强能量汇聚效应。接着,她列出了已在实际原型机“清风一号”上实现的一系列能量转化效率数据,这些数据在同类技术中确实堪称惊艳。最后,她展示了在不同大气密度、风速、温度等环境参数下的模拟运行结果与部分实测数据对比,证明了其良好的环境适应性。
楚风则紧随其后,负责补充具体的工程实现细节。他从材料选择(如何平衡强度、重量与能量导通性)、结构优化(如何减少内部流阻与能量逸散)、智能控制系统(如何实时调整参数以应对环境变化)等方面,进行了言简意赅的说明,并调出了元祖星实际测试中积累的海量运行数据作为佐证,用事实说话,朴实无华却极具说服力。
步高峰在一旁静静聆听,同时以其远超常人的感知,仔细观察着三位外星专家的表情和那隔着屏幕依旧能隐约捕捉到的、极其微弱的生命场或精神力场特征。他能感觉到,对方从一开始带着审视与好奇的平静,逐渐转变为专注,甚至在某些关键数据点和理论解释处,偶尔流露出思索和一丝难以掩饰的惊讶。尤其是那位克罗恩专家,其晶体状的额纹似乎微不可察地亮了一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气御寰宇请大家收藏:(m.x33yq.org)气御寰宇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