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红星厂的广播里已经开始播放前一天的社论。
张汉玉的名字在收发室被喊到。
一个用牛皮纸包裹得方方正正的邮包,躺在老大爷布满老茧的手里。
寄件人地址是首都大学。
寄件人姓名是苏晓萌。
张汉玉的心跳漏了一拍。
他接过邮包,能感到里面纸张的厚重分量。
邮包的一角,因为长途运输,已经有些磨损,露出了里面整齐的白边。
他回到宿舍,三个室友都去了车间。
空荡荡的房间里,只有他撕开牛皮纸的刺啦声。
一叠厚厚的资料露了出来。
是【汉字信息处理系统】的项目文档。
最上面是一封信。
信纸是学校实验室专用的稿纸,印着浅绿色的方格。
苏晓萌的字迹娟秀又用力,每一个笔画都透着一股不肯服输的劲头。
信里没有一句问候。
开头就是项目编号和课题名称。
“……第三版字符点阵编码方案已完成,样本测试失败率1.3%。”
“矢量字库的算法模型在处理复杂笔画时,出现严重的数据冗余。”
“尝试引入的‘自适应曲率拟合’,连续三次实验均未收敛,具体数据见附录三。”
一页,两页,三页。
全是冷静到近乎刻板的专业术语,全是失败的数据罗列。
张汉玉一字一句地读下去。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信纸的边缘。
纸张很平整,只有在末尾一个被划掉的公式旁边,留下了一小块模糊的、被水洇开的墨迹。
像是深夜里滴落的浓茶,又或者别的什么。
这叠冰冷的报告,比任何声泪俱下的抱怨都更沉重。
他能想象出苏晓萌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对着一排排不会说话的仪器,一次又一次推倒重来的场景。
那个在图书馆里,耐心为他讲解什么是“晶体管逻辑门”的学姐。
那个说“我们一起把它做出来”的伙伴。
他却在这里,追逐着自己的机会。
一种尖锐的愧疚感,毫无征兆地刺穿了他的胸膛。
他应该回去。
这个念头疯狂地冒出来。
这个项目是他们共同开始的,他不能让她一个人承担所有。
可是,红星厂的机会……
钱总工的认可。
还有昨晚,林婉清在月季花丛边对他说的话。
“我们的路,还很长。”
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天地,更广阔,也更接近他心中那盏灯、那条路。
回去,意味着放弃这里的一切。
留下,意味着背弃最初的承诺。
张汉玉将信纸放下,又拿起来,来回踱步。
宿舍的水泥地被他踩得咯吱作响。
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户。
工厂里的空气混杂着机油与金属的味道,呛人,却充满力量。
这是理论无法触及的真实。
他拿起那份报告,看着苏晓萌用传统数学方法构建的模型。
太学院派了。
太理想化了。
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算法的精妙,而在于对硬件局限性的妥协。
他知道怎么解决。
这个认知让那份愧疚感变得更加滚烫。
正当他心烦意乱时,门口传来敲门声。
“咚、咚。”
“张汉玉,你在吗?”
是林婉清的声音。
张汉玉打开门。
林婉清站在门口,穿着一身干净的蓝色工装,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
她看到他手里的资料,又看到他紧锁的眉头。
“遇到麻烦了?”
张汉天侧身让她进来,关上了门。
“学校寄来的东西。”
他把信和报告递了过去。
林婉清没有客气,接过来,迅速地翻阅。
她的阅读速度极快,手指在纸页上滑动,发出清脆的声响。
宿舍里一时间只有纸张翻动的声音。
“矢量字库?”
林婉清的动作停了下来,她抬头看他。
“一个学校的项目。”
张汉玉的声音有些干涩。
“你的同学,一个人在做?”
“我们一起的。”
“你在这里。”
林婉清的陈述没有任何情绪,却让张汉玉无从辩驳。
她继续往下看,眉头微微蹙起。
“她的思路不对。”
林婉清断言。
“纯粹的数学建模,完全忽略了处理器的运算能力和内存限制。这么下去,她永远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这话像一把锤子,敲在了张汉玉的心上。
林婉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刚才想到的问题。
“她会把自己耗尽的。”
林婉清放下资料,看着他。
“所以,你打算怎么办?”
“回去帮她?”
张汉玉沉默。
回去,就等于承认自己选错了路。
“钱总工对你的优化方案很感兴趣,今天下午的会上,他会亲自听你汇报。”
林婉清提醒他。
“这关系到77B型机的核心控制器改进,是厂里今年的重点攻关项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1977:从高考状元到科技巨擘请大家收藏:(m.x33yq.org)1977:从高考状元到科技巨擘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