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答辩的阶梯教室里,空气沉闷得像一块湿透了的抹布。
头顶的老式吊扇有气无力地转着,搅动的不是凉风,而是人群的焦虑与闷热。
张汉玉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膝盖上放着他那份厚厚的毕业设计报告。
报告的纸页边缘已经有些卷曲,被他反复翻看得十分陈旧。
它的分量,却远不及他中山装内侧口袋里那封信的一角。
那封来自北京的信,像一块冰,又像一团火,硌着他的胸膛。
讲台上,一个同学正在结结巴巴地汇报着关于模拟电路优化的课题,声音在空旷的教室里显得格外微弱。
答辩席上的几位教授神情各异。
德高望重的老系主任王教授面带微笑,不时点头。
而以严苛着称的孙国栋教授,则双臂抱在胸前,眉头拧成一个疙瘩,眼神锐利得像手术刀。
“下一位,张汉玉。”
随着念到他的名字,教室里响起一阵微不可闻的骚动。
他站起身,穿过一排排桌椅,走向讲台。
他每一步都走得很稳,木质地板发出轻微的【咯吱】声。
他将幻灯片一张张插入投影仪,巨大的白色幕布上,出现了一行醒目的标题。
【关于DJS-130机型兼容IBM-PC指令集的本土化改造与系统优化方案】
标题打出的瞬间,台下响起一片压抑的惊呼。
连一直面无表情的孙国栋,也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
这个标题太大了,大得像一句狂言。
DJS-130是国产机,而IBM-PC是遥远大洋彼岸的工业明珠,两者在体系架构上几乎是两个物种。
要做兼容,无异于天方夜谭。
“各位老师,同学,我的毕业设计,核心思路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嫁接与改造。”
张汉玉的声音响了起来,平静,清晰,没有一丝紧张。
他没有立刻陷入复杂的技术细节。
“我们国家需要计算机,但我们更需要的,是让每一个县级工厂,每一所中学,甚至未来的每一个乡镇企业,都能用得起、用得会的计算机。”
“我的方案,目的只有一个——成本。”
“通过对DJS-130机型进行有限的硬件改造,并利用微程序控制技术,在软件层面模拟实现IBM-PC的核心指令集,我们可以用不到十分之一的成本,打造出一台能够运行海量国外成熟应用软件的‘中国PC’。”
他的话语,像一颗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
嫁接。
改造。
成本。
这些词汇,远比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二进制代码,更能冲击在场每一个人的神经。
他开始讲解技术细节,从逻辑单元的修改,到总线协议的转接,再到他自己编写的、用于指令翻译的微码。
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只剩下他清朗的声音和粉笔划过黑板的【沙沙】声。
那些原本昏昏欲睡的学生,此刻全都探着身子,满脸的难以置信。
那些教授们,脸上的表情从审视,变成了惊讶,最后化为了深深的震撼。
汇报结束,张汉玉放下粉笔,微微鞠躬。
长久的沉默之后,孙国栋第一个开了口,声音带着一丝干涩。
“张汉玉同学,你的设想很大胆,但你有没有想过,这几乎等于重新设计了一块CPU。这种底层硬件的改动,风险极高,一旦失败,就是一堆废铁。”
“孙教授,您说的没错,风险确实存在。”
张汉玉没有回避。
“所以我设计的核心,并非完全的硬件改造,而是一种‘软硬结合’的思路。关键的指令集兼容,我主要通过写入控制存储器的微程序来实现。这就像是给计算机的大脑装上一个翻译官,而不是给它换一个大脑。”
“翻译官?”
孙国栋咀嚼着这个词。
“对,翻译官。性能会有损耗,大约是原生执行效率的百分之七十。但是,换来的是我们能够立刻拥有一个庞大的、成熟的软件生态。用三成的性能损失,换取整个应用层面的巨大飞跃,我认为值得。”
“那BIOS呢?”
另一个教授追问,语气急切。
“最关键的,基础输入输出系统!IBM-PC的BIOS是他们的核心机密,你怎么解决?”
张汉玉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极淡的笑容。
“关于BIOS,我并没有完全照搬。我根据我们国家常用硬件的接口标准,重写了一个兼容版本。代码和编译好的文件,都在我提交的软盘里。”
【轰——】
这句话,像一枚炸弹,在所有人的脑子里炸开。
重写一个兼容BIOS!
这工作量,对于一个学生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孙国栋猛地站了起来,死死地盯着张汉玉。
“你一个人写的?”
“是。花了三个月。”
孙国栋坐了回去,身体深深地陷进椅子里,半天没说一句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1977:从高考状元到科技巨擘请大家收藏:(m.x33yq.org)1977:从高考状元到科技巨擘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