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心潮澎湃、几乎是一步三回头离开龙巢基地的能源部两位大佬,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张飞和一脸苦笑的安国邦。
安国邦看着张飞,张了张嘴,最后还是把一肚子的吐槽和担忧咽了回去,化作一声长叹:“小张啊……‘麒麟’电池……你真有把握?那可是聚变能啊!小型化,还要安全到当充电宝……这……” 他感觉自己这个“大管家”的心脏承受能力,正在被张飞以指数级的速度锤炼着。
张飞正低头看着脑海中系统提供的“麒麟”电池详细图纸,闻言头也没抬,随口应道:“安主任,放心,原理上没问题。就是些工程细节需要打磨,小问题。”
又是小问题!安国邦嘴角抽搐了一下,感觉自己快要对“小问题”这三个字产生应激反应了。他看着张飞那副专注研究图纸、仿佛在思考晚上吃什么一样的轻松神态,只能把满腹的疑虑暂时压下,认命地去协调张飞刚刚催促进口的那些“特殊材料”了。他知道,一旦这位爷进入这种状态,那就是八匹马也拉不回来,唯有全力配合。
会议室门关上,张飞立刻沉浸到了“麒麟”电池的技术海洋中。系统提供的蓝图详尽无比,但正如他所料,将蓝图变为现实,中间隔着无数道需要跨越的鸿沟。其中最关键的两个核心难题,便是高密度能量约束和极致的热管理。
“麒麟”电池的核心,是一个微型化的惯性约束聚变反应腔。不同于传统托卡马克利用超导磁体构造的“磁笼”,系统提供的方案,是采用一种基于超高精度引力子场震荡与特定频率电磁场耦合形成的“复合约束场”。这个场需要在一个极小的空间内,将氘氚等离子体压缩到足以引发聚变的临界密度,并维持其稳定,同时还要承受反应释放出的恐怖能量和中子辐照。
另一个难题是散热。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巨大,哪怕“麒麟”是微型化的,其单位体积的功率密度也高得吓人。如何将这些热量高效、均匀、并且安静地导出发电单元,确保电池本体不会因过热而熔化甚至失控,是决定电池能否实用化的生命线。
“复合约束场的发生器……需要用到‘星屑晶’作为核心谐振介质?”张飞仔细阅读着图纸的备注说明,眉头微挑。这“星屑晶”是一种在系统蓝图中被反复提及的关键辅助材料,并非自然界产物,而需要人工制备。其晶体结构特殊,能够在特定能量场下,极大地增强和稳定引力子震荡,是构建稳定复合约束场不可或缺的“催化剂”。
“怪不得系统把这玩意儿标红。”张飞摸了摸下巴,“没有合格的‘星屑晶’,约束场的稳定性和效率都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法点燃聚变反应。”
他立刻调出“星屑晶”的制备工艺。工艺本身并不算极其复杂,核心是在一个超高纯度的反应釜内,通入特定比例的硅、锗以及几种稀土元素的超细粉末,然后在精确控制的超高频微波能量场和背景引力场(由另一套辅助设备生成)的共同作用下,让这些粉末在气相中沉积、自组装,生长出符合要求的单晶。
“微波能量场……背景引力场……”张飞的目光在实验室里扫视了一圈,最后落在了角落那台被他拆得七七八八,准备用来改造新型材料烧结炉的工业级微波炉磁控管上,又看了看旁边一堆从三号基地顺回来的、用于高精度惯性导航测试的小型引力场发生模块。
“嗯……磁控管功率和频率需要魔改一下,引力场发生模块的精度和稳定性也够呛,得并联几个,再用‘螭吻’传动系统的反馈电路思路做个动态补偿……”张飞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已经开始在脑海里构思如何用这些“破烂”拼凑出一台能满足“星屑晶”制备要求的“特种晶体生长仪”了。对他而言,没有现成的专业设备从来不是问题,用通用设备甚至废旧零件魔改,才是他的老本行。
说干就干。
接下来的几天,龙巢基地地下核心实验区内,叮叮当当的敲打声、电焊的滋滋声、以及各种仪器调试时发出的嗡鸣声就几乎没停过。张飞仿佛又回到了最初改造“应龙”时的状态,全身心投入,废寝忘食。
安国邦按时送来饭菜,往往等到凉透了,张飞才想起来扒拉几口。他脸上、手上经常沾着油污和金属碎屑,眼睛里却闪烁着兴奋和专注的光芒。
首先被组装起来的,是那台看起来不伦不类的“星屑晶制备仪”。主体是一个用高强度耐热玻璃和特种钢材密封焊接的反应腔,外面缠绕着经过复杂改装的微波发射阵列(源自那几个磁控管),以及数个被精心校准、并联在一起的小型引力场发生模块,它们被用高温超导线和特殊的绝缘材料巧妙地固定和连接在一起,外面还包裹着一层临时加工的“玄鳞”材料散热壳。整个装置看起来就像是从某个蒸汽朋克风格的废品站里淘出来的失败艺术品,充满了各种外露的线缆、补丁般的焊接点和闪烁着不稳定指示灯的控制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