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试制,开始。”张飞深吸一口气,启动了装置。
嗡——
改良后的微波发生器发出沉闷的响声,反应腔内开始亮起微光。旁边的引力场读数屏上,几条曲线剧烈抖动着,试图稳定在预设值。
几分钟后。
嘭!一声轻微的闷响,反应腔观察窗内被一层焦黑的粉末覆盖。
“失败。微波功率瞬间波动超标,引力场耦合失稳,原料碳化。”张飞面无表情地记录下数据,清理反应腔,开始调整参数和电路。
第二次试制。
反应持续了十分钟,观察窗内似乎出现了一些细小的、闪烁的晶体,但形态不规则,颜色暗淡。
“结晶度不足,杂质含量过高。谐振频率需要微调,背景引力场梯度还要优化。”张飞拿起镊子,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几颗勉强能称之为晶体的东西,在超高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后,摇了摇头。
第三次,第四次……
实验台旁边的废料桶里,很快就堆满了各种形态的失败品:有的是完全焦黑的团块,有的是如同砂砾般的粉末,有的虽然形成了晶体,但内部充满了裂纹和缺陷,根本无法达到作为约束场介质的要求。
张飞并不气馁。每一次失败,他都能从系统的辅助提示和自身的知识体系中,迅速分析出原因,并对制备仪进行微调。他更换了更稳定的电源,改进了微波场的均匀性,重新校准了引力场模块的同步性,甚至优化了原料粉末的粒径和纯度。
就在张飞与“星屑晶”死磕的同时,关于“麒麟”电池的另一个核心难题——散热系统的设计,也在同步进行。
系统蓝图提供了一套名为“仿生脉管散热系统”的方案。其灵感来源于生物体内的毛细血管网络,通过在电池内部构建一个极其复杂、多层嵌套的微通道网络,让冷却液在其中高速循环,将聚变核心产生的巨量热量均匀、快速地传导至电池外壳,再通过外壳上的高效辐射散热片耗散到环境中。
这套系统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微通道的结构并非均匀分布,而是根据电池内部不同区域的热负荷密度,进行动态的疏密变化和路径优化,确保没有任何局部热点存在。同时,冷却液也并非普通液体,而是一种掺入了纳米级“星屑晶”粉末(没错,又是它!)的特殊工质,利用“星屑晶”对特定能量波段的超强吸收和转换特性,将一部分热能直接转化为辐射能,辅助散热。
“微通道的加工精度要求太高了,尤其是靠近反应腔的那几层,通道直径要在微米级,而且内壁需要覆盖一层超导散热涂层……”张飞看着设计图,感觉头皮也有些发麻。这玩意儿对现有的加工工艺是极大的挑战。
他尝试使用之前制造“应龙”蒙皮和“螭吻”传动系统时积累的微米级3D打印技术,但很快发现,用于打印金属和复合材料的工艺,在打印这种内部充满复杂流道的一体化散热结构时,遇到了瓶颈——材料在如此精细的结构下,强度和热导率难以兼顾,而且打印效率极低。
“得换个思路……”张飞盯着图纸,手指无意识地在实验台上敲击着。“也许……可以用‘生长’的方式?”
他回想起系统知识库中提到的一种“定向自组装”技术。利用特定的能量场和化学环境,引导材料分子在预设的模板上自行排列,形成所需的结构。这需要对材料学、化学和能量场操控有极深的理解。
张飞立刻行动起来。他选取了一种导热性能极佳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将其制备成特殊的电解液。然后,他设计了一个带有负形微通道结构的模板,将其浸入电解液中。接着,他需要构建一个复杂的交变能量场,精确控制电流密度、频率和磁场方向,引导金属离子在模板上按照预设的路径沉积、生长。
这个过程比“星屑晶”的制备更加精细和脆弱,对能量场的稳定性要求达到了变态的级别。
第一次尝试,能量场轻微波动,沉积出的结构如同杂乱的海草,完全不成形。
第二次,电流密度没控制好,结构在生长到一半时因为内应力而断裂。
第三次,总算生长出了一小片看似完好的微通道结构,但用电子显微镜一看,内部充满了孔洞和杂质,热导率惨不忍睹。
……
实验台另一侧的角落里,报废的微通道散热片原型也堆起了小小的一堆。它们奇形怪状,有的像扭曲的金属丝,有的像蓬松的多孔海绵,就是不像能高效导热的精密结构。
连续的高强度攻关和屡屡的失败,并没有让张飞产生丝毫的烦躁和气馁。他的眼神反而越来越亮,因为每一次失败都让他对技术细节的理解更深一层,距离成功的路径也更清晰一步。他就像最高明的侦探,在无数的失败线索中,抽丝剥茧,寻找着那条唯一的正确通路。
这种近乎自虐的专注和恐怖的效率,让偶尔进来送材料或者汇报情况的安国邦看得心惊肉跳。他看着张飞眼睛里密布的血丝,看着实验台上堆积如山的失败品,看着那台还在不断发出各种怪声、冒着可疑青烟的“星屑晶制备仪”,忍不住劝道:“小张,要不……休息一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麒麟’电池难度这么大,慢慢来,身体要紧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