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某绝密军港,零号船坞厚重的闸门在液压装置的低沉轰鸣中缓缓开启。一艘已经服役二十年的“洪泽湖”级综合补给舰静静停泊在坞内,舰体上的锈迹和磨损记录着它多年来的远航历程。这艘代号“远望”的补给舰刚刚完成最后一次常规任务,此刻正等待着命运的转折。
海军装备部总工程师赵东海站在坞桥上,望着脚下这艘即将被改造的舰船,心情复杂。他手中拿着一份刚收到的改造方案,厚度堪比一本百科全书。
“这真的可行吗?”他忍不住问身边的副手,“要把整艘舰的动力系统全部更换,这在我们海军历史上从未有过。”
副手还没来得及回答,一个平静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历史上没有,不代表技术上不可行。”
赵东海转身,看到张飞在顾倾城和安国邦的陪同下走上坞桥。这位传说中的科学家比想象中年轻,穿着朴素的工作服,看起来更像是个普通的工程师。
“张顾问!”赵东海立即敬礼,“我是赵东海,本次改造项目的现场总指挥。”
张飞回了个不太标准的军礼,目光已经投向了下方的舰船:“我看过这艘舰的结构图,整体状况不错,适合作为验证平台。”
安国邦在一旁补充道:“张总工特意选了这艘即将退役的舰船,就是为了验证改造方案的通用性。”
赵东海连忙引路:“各位请随我来,改造团队已经在会议室等候。”
会议室里,二十多名海军工程师正襟危坐。当张飞走进来时,所有人都投来好奇和敬畏的目光。这些天,“鲲鹏之心”的传说已经在海军内部流传开来,每个人都想亲眼见见这位创造奇迹的科学家。
张飞没有客套,直接走到投影幕前:“时间紧迫,我们直接开始。”
他调出“远望”号的全息结构图:“改造分为三个阶段:拆除原有动力系统、安装‘鲲鹏之心’及配套设备、整合全舰电力网络。每个阶段都有严格的时间节点。”
随着张飞的讲解,会议室里的气氛逐渐变得凝重。这个改造方案的复杂程度远超所有人的预期,涉及到的技术难点一个接一个。
“张顾问,”一位老工程师举手提问,“要在不改变舰体主结构的情况下安装新的动力系统,这个空间问题怎么解决?”
张飞在全息图上标出几个区域:“这些非承重舱室可以合并改造。我设计了一套模块化安装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空间。”
他调出详细的设计图,展示如何将庞大的“鲲鹏之心”分解成数个模块,分别安装后再进行整合。这种创新的思路让在场的工程师们眼前一亮。
“但是电力系统的改造...”另一位工程师提出新的问题,“全舰电网要重新布线,工程量大不说,风险也很高。”
张飞点点头:“所以我设计了这个。”他展示了一种新型的电力传输系统,“基于超导原理,传输效率提高三倍,所需电缆数量减少百分之六十。”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惊叹声。这种技术他们只在理论研究中见过,没想到张飞已经将其应用到了实际工程中。
会议持续了三个小时,张飞耐心解答了所有技术问题。当他宣布散会时,工程师们眼中的疑虑已经变成了信服。
“天才,真是天才!”赵东海送张飞离开时由衷赞叹,“您提出的这些解决方案,我们想都不敢想。”
张飞淡淡地说:“只是基本的工程技术应用。”
改造工程在第二天清晨正式启动。首先进行的是旧设备拆除工作。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拆卸着柴油主机、辅机以及复杂的传动系统。这些为“远望”号服务了二十年的老伙计,即将完成历史使命。
张飞亲自在现场指导关键部位的拆除工作。他戴着安全帽,穿着工作服,与普通工程师没什么两样。只有当他精准指出某个隐蔽的连接点,或者提出特别的拆除顺序时,人们才会想起他的特殊身份。
“这个传动轴要先解除液压锁定,否则会损坏基座。”张飞指着一个复杂的机械结构说。
老技师惊讶地看着他:“您怎么知道这里有个液压锁?图纸上都没标注。”
张飞头也不抬:“结构力学原理。这个位置必须要有锁定装置,否则早就出问题了。”
三天后,旧动力系统全部拆除完毕。“远望”号的机舱变得空空荡荡,只剩下一些基础支架和管道。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环节——安装“鲲鹏之心”。
特制的重型运输车缓缓驶入船坞,载着那个改变海军命运的能量核心。当“鲲鹏之心”被巨型吊机缓缓吊起时,所有在场人员都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
“慢一点,对准基座标记。”张飞通过无线电指挥着吊装作业。
赵东海紧张地擦着汗:“这要是出点差错,我们可都成历史罪人了。”
顾倾城站在他身边,语气平静:“放心,张顾问计算过所有参数,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开局,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