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晚会结束了。
但它掀起的余波,才刚刚开始。
《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以一种无可阻挡的态势,成为了这个秋天最动人的旋律。
它不再仅仅是一首歌曲,它成了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文化的符号。
学校的广播里在放,商场的音响里在放,甚至连菜市场卖菜大妈的手机铃声,都换成了这段悠扬的旋律。
而贺凡,这个只在直播中出现了五秒钟的年轻人,他的名字,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烙印在了每一个国民的心中。
一夜之间,他的微博粉丝数,从千万级别,直接飙升到了五千万。
这个数字,已经超越了国内所有的顶流明星,而且粉丝的构成,是真正的全年龄段,全阶层覆盖。
他的每一条动态,都会被官方媒体转发,被无数人解读。
他成了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最耀眼的“星”。
但这位“星”,却仿佛从人间蒸发了。
国防大学的围墙,成了他最好的庇护所。
学校高层下达了最严格的命令:谢绝一切媒体采访,屏蔽一切商业骚扰。
龙校长亲自找贺凡谈话,态度只有一个:安心学习,专心搞你的研究。外面的事情,学校和国家帮你扛着。
贺凡乐得清静。
他深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道理。
越是在这种被捧上神坛的时候,越需要沉下心来,去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两件事上。
第一件事,是“伏羲”系统的开发。
与陈默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
陈默负责技术实现,将贺凡那些天马行空,超越时代的架构理念,一行行地转化为坚实的代码。
而贺凡,则扮演着“设计师”和“领航员”的角色。
他利用系统赋予他的,对未来科技走向的洞察力,不断地修正和优化着“伏羲”的底层逻辑。
他们的成果,也引起了林海峰院士的极大重视。
这位信息工程领域的泰斗,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实验室里。
一开始,他只是抱着“指点晚辈”的心态。
但很快,他就变成了“平等的探讨者”,甚至在很多时候,他会像个学生一样,认真地聆听贺凡阐述那些他闻所未闻的“分布式安全理念”和“去中心化验证机制”。
“贺凡,你这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林海峰不止一次地感慨,“你提出的这些想法,完全颠覆了我们现有的网络安全认知。这要是能实现,华夏的网络长城,就不再是被动防御的‘墙’,而是能主动出击的‘剑’!”
贺凡只是笑了笑,没有过多解释。
他知道,“伏羲”这把剑,正在被他和陈默,一点点地锻造成型。
第二件事,则是《士兵突击》的后期制作。
这部剧,承载着他“以文载道”的野心,是他射向当前浮躁文娱圈的第一颗“子弹”。
每周,他都会通过加密线路,和导演张纪进行一次长谈。
从剪辑的节奏,到配乐的切入点,再到每一个角色的弧光,他都给出了极为精准和专业的意见。
张纪一开始还觉得贺凡只是个“天才编剧”,但几次交流下来,他发现,贺凡对影视语言的理解,甚至比他这个拍了一辈子戏的老导演,还要深刻。
“凡哥,你是怎么想到,在史今退伍那场戏里,全程不用一句台词,只用背景音乐和演员的表情来推动情绪的?我剪出来一看,那效果,绝了!高级!”张纪在电话里,激动得像个刚入行的年轻人。
“因为真正的悲伤,是说不出话的。”贺凡回答道,“把声音留给音乐,把故事,交给画面。”
就这样,在贺凡的“遥控”之下,《士兵突击》的后期制作,正在一步步地,被打磨成一部真正的艺术品。
……
与此同时,外界因为找不到贺凡本人,便将所有的热情,都倾注到了“凡尘工作室”上。
杜宇的电话,几乎被打爆了。
各大电视台、视频平台、影视公司、广告商……所有人都挥舞着钞票,想要和这个冉冉升起的“行业新贵”,建立联系。
最积极的,莫过于蜀城电视台的台长。
他几乎是天天往工作室跑,只有一个目的:拿下《士兵突击》的首播权。
他开出的价格,已经创下了国内电视剧的采购记录。
然而,杜宇牢记着贺凡的指示,始终没有松口。
“我们不卖独家。”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看不懂。
在他们看来,这简直是把送上门的钱往外推。
天籁音乐的总监赵康,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更是嗤之以鼻。
“年轻人,还是太嫩了。以为自己拍了部主旋律,就真能改变市场规则?不卖独家,就意味着没有一家平台会全力为你宣传。到时候,收视率扑街,我看他怎么收场。”
他开始暗中联系各大卫视的负责人,暗示他们不要轻易接手《士兵突击》这个“烫手山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高考749:拒绝清北选国科大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高考749:拒绝清北选国科大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