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举报被认定为“内容失实”,悄然撤回。
李娟的档案,干净得像被雨洗过的天空。
与此同时,一个从深圳寄来的包裹,辗转送到了陈景明手上。
包裹很沉,打开来,里面只有一块残破的、沾着水泥的红色瓷砖。
瓷砖背面,用黑色油漆笔,歪歪扭扭地写着一个巨大的“强”字。
夹在报纸里的是一封信,纸张是那种印着工厂抬头的稿纸,上面满是油污。
“狗剩,娟儿:这是我盖的第一栋楼的地砖,妈的,贴歪了,被工头骂了一顿,我偷偷捡回来的。你们的录取通知书我听说了,牛逼!等你们以后来大城市,不管上海还是深圳,哥去车站接你们。告诉你们,这城里到处都是我盖的楼!”
信的末尾,是一句潦草的话:“等你们来,给我讲讲学校里的事,我有点想了。”
陈景明把那块粗糙的瓷砖立在自己的书桌前,像一座沉默的奖杯。
他脑海中的标签系统忽然一阵剧烈的闪烁,在王强的虚拟头像上,浮现出两个全新的、交替出现的词条:
【被城市吞噬的建造者】
【尚未命名的归来者】
他想起毕业前,校长把他叫到办公室,指着窗外那棵老槐树说的话:“人活一辈子,争的是一口气。但记住,树记得的,远比人记得的多。”那一刻,他不懂。
现在,握着这块来自千里之外的砖,他胸口微微发热,似乎懂了一点。
毕业典礼在七月一个灼热的午后举行。
校长在台上宣读正式保送名单时,念到“李娟”、“陈景明”两个名字,台下稀稀拉拉的掌声里,夹杂着更多的是嫉妒和猜疑的窃窃私语。
主持仪式的赵文斌,在介绍每一位优秀毕业生时,都会热情洋溢地加上一句“某某同学品学兼优,是我们的骄傲”,唯独到了他们两人,他只是面无表情地念出名字,刻意跳过了所有的背景介绍和荣誉。
那是一种无声的、居高临下的羞辱。
散场后,高老师在走廊尽头叫住了陈景明。
他没有多余的安慰,只是将一本褪色的、书角卷起的《乡土中国》塞到他手里。
“拿着。回去好好看看。”高老师拍了拍他的肩膀,眼神里是陈景明从未见过的郑重,“你这次赢的,不只是一场考试,是赢回了不让别人替你写结局的权力。但你要记住,真正的榜,得贴在这儿才牢靠。”
他指了指自己的心口。
那一晚,是他们三人考上高中前的最后一次连线通话。
陈景明和李娟在镇上的公用电话亭,王强则是在深圳城中村一个嘈杂的工棚外,背后是永不停歇的打桩机轰鸣声。
“操,你们俩一走,我就真成孤家寡人了。”王强的声音带着笑,却掩不住那份深入骨髓的孤独。
他很快又切换回惯有的豪迈,“不过没事儿!我昨儿晚上做梦,梦见咱仨站在上海陆家嘴最高那栋楼顶上,我指着下面跟人吹牛逼——看见没,这层归狗剩,那层归娟姐,剩下的,全他妈是我的!”
电话那头,李娟轻声笑了,声音温柔而有力:“那你得赶紧去把‘王强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给注册了,不然工商局不批。”
陈景明一直没说话,他只是默默地听着,然后,他把话筒转向了电话亭外。
窗外,无边的麦田在清冷的月光下,泛着一层流动的银浪,像一片寂静的、波光粼粼的海洋。
那景象,竟与王强梦里描绘的、三十年后上海深圳的霓虹森林,提前在此刻的故乡大地上,奇迹般地重叠。
临走的前一夜,陈景明独自一人回到了学校后山的老槐树下。
他用手挖开松软的泥土,找到了那个埋藏着他们童年秘密的玻璃管“时间胶囊”。
他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几张李娟抄写的、已经微微泛黄的《新华字典》复印件。
在字典最后一页的空白处,他用那支陪他熬过无数夜晚的钢笔,添上了一行新的账目:
“尊严:无价。”
“记忆:不可没收。”
当他将玻璃管重新埋入土里时,指尖无意间触到粗糙的树皮深处,似乎有一行新刻的、不属于他们童年记忆的刻痕。
他凑近了,借着微弱的月光,辨认出那几个字,笔锋稚嫩却坚定——
“你们不在榜上,但在路上。”
风声掠过树梢,飒飒作响。
陈景明猛地抬头,恍惚间,仿佛听见童年时三人在此许下的誓言,正穿越翻滚的麦浪,从遥远的时空深处传来。
他仰望漫天繁星,脑海中那条旋转不休的标签长河,终于归于平静。
那个代表着警告和挣扎的红色圆环,缓缓消散,取而代之升起的,是四个沉静而有力的金色大字:
【我们自己命名】
远处,凌晨五点第一班通往县城的早班车,亮起了两盏刺破黑暗的灯,像一颗在广袤大地上缓缓移动的启明星。
他回到空无一人的院子,天边已泛起一丝鱼肚白,空气里带着露水的凉意。
有些东西,是时候该化为灰烬,彻底告别了。
喜欢麦浪翻滚三十年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麦浪翻滚三十年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