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科举新策,人才之争
帝国在军事上屡屡受挫,黑山坳的钢铁洪流日夜不息,熔炉的火光映红了北方的夜空;北境棱堡的火炮轰鸣震彻边关,朝廷的铁骑望而却步,再不敢轻言北伐。然而,权臣们并未真正认输。他们深知,真正的征服,不在疆场,而在人心;不在刀剑,而在笔墨之间。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拉开帷幕——“人才战争”,一场意图从根子上瓦解北境统治合法性的战略围剿,一场关乎未来百年国运的文明对决。
朝廷以“天子恩典”之名,颁布特旨,加开“恩科”,专为北境士子设榜。诏书以金漆书写,快马传檄北方六郡:“凡北境读书人,无论出身,只要南下应试,既往不咎,且优先录用,授官从优,赐进士出身,入翰林院者可直通三品。”更以“金榜题名”“光耀门楣”“天子亲试”等传统话语,唤醒士人对“正统功名”的执念与向往,甚至许诺“南归者,赐宅京师,配田百亩,子孙可世袭”。
一时间,舆论如潮。北境各郡的书院、私塾、义学中,人心浮动,暗流汹涌。
“朝廷开科取士,乃是正途。在这北境,我等虽受优待,却终非‘正统’,难入史册,死后无名。” “林帅虽重才,可终究是‘割据之主’,名不正,言不顺,何以服天下?何以载入正史?” “若能入朝为官,光宗耀祖,何苦困守荒北,与铁匠、农夫为伍,终老于边陲?”
私下议论者众,动摇者亦不在少数。更有南方清流讥讽:“北境无文脉,唯有铁与火,岂能容得下圣贤书?不过是一群粗鄙武夫,妄图以力压理,逆天而行。” 甚至有儒生作《北境无道赋》,传唱江南,斥其“弃经离道,崇技贱文”。
林烨端坐于统帅府,手中捧着一封密报,眉头紧锁。他面前的地图上,红线标注着南方各州的士子流动轨迹——已有数百名北境学子悄然南下,意图应试。更有细作回报,南方士人组织“正统文会”,以“卫道”为名,鼓动北境士子“弃暗投明”。
他深知,这不仅是科举之争,更是意识形态的争夺,是未来百年国运的主导权。若任由士子南流,北境将失去精神支柱,纵有千军万马,终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他们想用八股文,锁住天下人的头脑。”林烨将诏书掷于案上,声音冷峻如铁,“那我便用新学,打开万民之眼!让他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经世致用’!什么是真正的‘天下为公’!”
他做出了一个震惊天下的决定——北境,开科取士!但考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新学”!
“北境新科”正式设立,分为三级,层层筛选,唯实学是举,唯能力为尊:
初试:通识之考——基础能力的试金石
算术(含代数、几何、实用测量,题型如:铁路坡度计算、粮仓容积测算、军粮配给分配、税收比例推演)
格物基础(涵盖力学、光学、电学常识,以实验题为主,如:解释滑轮组原理、绘制简单电路图、分析杠杆平衡、解释蒸汽机工作原理)
北境律法(考察对土地法、工坊条例、移民政策、劳动保护法、婚姻法的理解,强调“法为民用”,题型多为案例分析)
策论(题目直指现实,如:《论铁路之于北境发展》《如何治理新附之民》《星火港未来十年规划》《如何应对草原部落迁徙潮》《论教育普及对国力之影响》)
复试:实务之验——能力为王的战场
由铁道司、工坊司、军政司、农政司、水师营、邮政司等主官亲自主持面试
考察实际能力:如现场绘制简易桥梁结构图、分析某地粮产数据并提出增产方案、模拟处理民变、设计灌溉系统或码头装卸流程、制定邮路规划
重在“能做事”,而非“会背书”,不看文采,只看实效,不重出身,只重能力
殿试:战略之问——思想与格局的巅峰对决
林烨亲自主持,问以“天下大势”“北境未来”“海陆并进之策”“如何与帝国周旋”“文明之别在何处”“科技与道德之关系”
答对者,授“参谋”“参议”之职,直接进入决策层,参与军政要务
优秀者,可获“北境功勋勋章”,名载《北境英杰录》,并可获封“功勋田”百亩,子孙世袭
林烨登高一呼,宣告天下,声震四野:
此言一出,如惊雷炸响,震动天下。
更令人震撼的是,林烨随即颁布《北境功勋田与教育令》,彻底重构社会上升通道,开启一场静默而深刻的社会革命:
凡在北境各级“义学”毕业,并通过考核者,可直接授予“士官”衔,享受军功待遇,可参与地方治理,“士官”非武职,而是“新士人”阶层的起点;
授田三十亩,可分家属,可传子孙,土地与功勋绑定,形成“新士绅”阶层,取代旧地主;
成绩优异者,保送格物院、军政学院、水师学堂、铁路专科学堂、农政学院深造,费用全免,每月另发津贴,“寒门子弟,亦可登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军工帝国:从流放边疆开始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军工帝国:从流放边疆开始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