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这番话,半是真知(基于现代地理知识),半是鼓动。在心中,一个更宏大的蓝图正在展开:任务要求是拯救将灭的皇朝,获取皇道气运。固守汉室疆土是一种方式,但若汉室天命已衰,难以挽回呢?为何不能效仿古公亶父迁岐,另辟天地?在东南亚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建立一个新的、强大的华夏国度,积蓄力量,待中原有变,再行北伐,光复汉室,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延续气运、甚至可能更宏大的方式吗? 这个念头,从他选择穿越时就已埋下,如今形势所迫,愈发清晰。
“公子,南方瘴疠横行,蛮夷凶悍,且语言不通,我等北上之众,如何能立足?”一位将领提出了现实的困难。
刘基早已想过这些问题,从容应答:“瘴疠可防,水土可服!我等有将士,可垦荒屯田;我等有工匠,可筑城修路。至于蛮夷,可剿可抚!当年秦征百越,汉开西南夷,岂不也是从无到有?我等如今虽势弱,但核心犹在!子义、童林,乃万夫不当之勇;诸位皆是历经战火之精锐!更有数千愿追随我等的忠勇将士!此等力量,用于在中原与人争锋或许不足,但用于开拓南疆,足矣!”
他越说越是激昂:“中原动荡,群雄逐鹿,百姓流离。我等南下,非是逃窜,而是开拓!是为我汉家子民,寻一条生路,拓一片新土!待我等在南方站稳脚跟,积蓄力量,广积粮,缓称王,他日未必不能以此为基础,自南向北,廓清寰宇,再造大汉!”
这番话,描绘了一幅充满艰难却也可能无限光明的未来图景。与其在中原的夹缝中苟延残喘,不如去南方开创属于自己的基业!这个想法大胆而疯狂,却也让绝望中的众人,看到了一丝新的希望。
太史慈沉吟片刻,眼中渐渐燃起光芒,他本就是胆大包天之人,觉得此计虽险,却比坐以待毙或屈辱投降强上百倍!他抱拳道:“公子宏图!慈,愿为先锋,为公子开疆拓土!”
童林也立刻道:“林亦愿往!”
其他将领文官见两位最强者都表态支持,又见刘基思路清晰,并非盲目冲动,也纷纷心动。毕竟,求生是本能,而刘基给出的,是一条虽然艰难却充满可能的生路。
“好!”刘基见初步统一了思想,沉声道,“既然如此,我等当速作准备!首要之事,便是筹集粮草,整顿军马,规划南撤路线。此事需绝对机密,万不可让孙策和城内摇摆之辈知晓!王长史,你心思缜密,负责清点府库,将所有能带走的钱粮、军械、书籍、工匠名册整理造册,一样不留!”
“诺!”王长史见有了明确方向,也打起了精神。
“子义,你负责整编军队,汰弱留强,务必保证南撤之师皆为精锐,令行禁止!”
“童林,你带精锐斥候,先行一步,向南探查路径,尤其是通往交州的道路、关隘、以及沿途可能遇到的势力,务必摸清!”
“其余诸将,各司其职,稳定军心,加固城防,做出誓与曲阿共存亡之态,迷惑孙策细作!”
一道道命令清晰地下达,展现出了刘基超越年龄的决断力和组织能力。一个宏大的战略转移计划,就在这小小的议事厅内,悄然定下了基调。
众人领命而去后,刘基独自站在地图前,手指轻轻划过那漫长的南迁路线,最终落在那片广阔的、尚未被这个时代完全开发的南中及东南亚半岛,眼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
中原,我暂时退出。但这场争夺天下的游戏,远未结束。孙伯符,曹操,袁绍……你们在中原逐鹿吧。待我在南方建立起不世基业之时,便是我们再见之日!而我的任务——建立新的皇朝,获取那浩瀚的皇道气运,也将从这片陌生的土地,真正开始!
数日后的深夜,曲阿城门悄然洞开,没有号角,没有战鼓。刘基率领着精心挑选出的约五千精锐(包括原属太史慈的部曲、童林暂领的一部以及自愿追随的死忠),携带上所有能带走的粮草、军械、工匠及他们的家小,如同一条沉默的长龙,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座他们刚刚浴血守护过的城池。留下的,只是一座看似戒备森严、实则兵力空虚的空城,以及足够迷惑孙策探子数日的疑兵之计。
南迁之路,注定荆棘密布。
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向南穿过丹阳郡南部山区,进入同样名义上属扬州、但控制力薄弱的豫章郡南部,再设法进入交州地界。
行军初期,队伍气氛凝重。离开故土,前途未卜,加上刻意避开主要官道,专走山僻小径,艰苦异常。不时有士卒病倒,有车辆陷入泥沼,进程缓慢。
这一日,行至豫章郡南部庐陵县(今江西吉安一带)境内,人困马乏,粮草消耗甚巨。刘基召集太史慈、童林及几位将领议事。
“公子,军中存粮已不足十日之用。此地山峦叠嶂,民生凋敝,难以就地补充。前方探马来报,庐陵县城虽有守军,但兵力不强,库中应有存粮。” 太史慈指着粗糙的地图,眉头紧锁。以战养战,攻打沿途城池获取补给,是维持这支孤军生存下去最直接却也最危险的方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华夏旌旗:全球俯首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华夏旌旗:全球俯首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