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张彬在院子里站浑元桩。杨师傅传授的养生功法与九转不灭体相辅相成,让他对气血运转有了新的感悟。朝阳初升,金色的光芒洒满院落,为冬日增添了几分暖意。
“小彬子,你这桩功越来越有模样了。”杨师傅拄着拐杖站在廊下,“不过要注意松沉,肩膀再放松三分。”
张彬依言调整姿势,果然感觉气息更加顺畅。这半个月来,他每日坚持练习,不仅巩固了第三重境界,对内劲的掌控也愈发精妙。
早饭后,邮递员在院门外喊了一声。张彬接过信,看到信封上熟悉的字迹,心跳不禁快了半拍。这是陈雪从东北寄来的信,比预期的要早。
他回到房间才拆开信封。陈雪在信中写道,她所在的医疗队已经完成交接,预计正月二十左右抵达北京。上级安排她们到协和医院进修,同时要在全军卫生工作会议上做经验汇报。
“......听说你也在受邀之列,或许我们能在会议上见面。一别数月,不知你是否安好......”
张彬反复读着这段话,眼前浮现出陈雪在战地医院里忙碌的身影。那些共同抢救伤员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而转眼间,他们就要在和平环境中重逢了。
他收起信件,开始每日的学术研究。加密笔记本上,“南天门计划”的材料学分支又添了新内容。结合前几日获得的特种陶瓷知识,他正在构思一种新型热障涂层方案。
【叮!日常签到冷却完毕,是否签到?】
“签到。”
【签到成功!获得奖励:简易太阳能应用原理x1。】
一股关于太阳能收集、转换和储存的基础知识涌入脑海。虽然这些技术在这个时代还很难实现,但张彬敏锐地意识到,这对未来的航空航天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他在笔记本上记下“空间电源”四个字,作为长远的技术储备。
午后,他正在辅导阎解放功课,一辆军绿色的吉普车停在四合院门口。车上下来一位穿着军装的通信兵,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
“张彬同志吗?总部通知您参加后天上午的全军卫生工作会议。”通信兵递过信封,“这是会议材料和入场证。”
这个消息很快在四合院传开。阎埠贵推推眼镜:“全军会议啊,彬子现在真是出息了。”许富贵拉着儿子低声嘱咐:“多跟人家张彬学学。”
最激动的当数张母,她忙着给儿子准备参会的衣裳,把中山装烫了又烫。父亲虽然没说什么,但眼里满是骄傲。
正月二十这天,张彬早早来到总后勤部礼堂。会场里已经坐了不少人,大多是军医和卫生系统的干部。他在后排找了个位置坐下,翻开会议材料浏览。
“下面请野战医疗队的陈雪同志做经验汇报。”主持人的声音让他抬起头。
陈雪穿着一身整洁的军装,步伐稳健地走上讲台。比起在朝鲜时,她消瘦了些,但眼神更加坚定。她开始汇报在战场上推广新型救护方法的经验,条理清晰,数据详实。
张彬静静听着,那些他们共同摸索出的救治方案,如今已经成为标准化流程。当陈雪提到“气压胸简易排气法”时,目光扫过会场,与他的视线有一瞬间的交汇。
她的汇报结束时,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张彬注意到几位首长在认真记录,不时点头表示认可。
茶歇时,他在走廊上遇到陈雪。两人相视一笑,千言万语都融在这无声的对望中。
“你瘦了。”陈雪轻声说。
“你也是。”张彬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给你带的芝麻糖。”
陈雪接过糖,嘴角微微上扬:“还是这么细心。”
他们简单交流了近况。陈雪在协和医院进修外科,张彬则继续在清华深造。虽然各自忙碌,但都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你的那些建议,挽救了很多生命。”陈雪认真地说,“部队领导很重视,想请你来做次讲座。”
张彬沉吟片刻:“等我整理一下资料。现在国内医疗条件有限,有些想法还需要循序渐进。”
会议结束后,他们并肩走在长安街上。夕阳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路边的积雪开始融化,预示着春天不远了。
“还记得在坑道里,你说要建立更完善的医疗体系吗?”陈雪忽然问。
“记得。现在才刚刚开始。”
他们在公交站告别。陈雪要回医院值班,张彬则准备返校。临上车前,陈雪回头说:“下周休息日,我去清华找你,看看你的大学。”
“好,我等你。”
回到四合院,张彬在加密笔记本上添了一笔:“医疗设备自动化——长远方向”。与陈雪的交流让他意识到,除了材料、动力等领域,医疗技术的进步同样重要。
夜里,他站在院子里看星星。北极星在夜空中格外明亮,让他想起在朝鲜的夜晚,那些与战友们一起守望星空的时光。
如今,那些牺牲的战友已经看不到这片和平的星空,但他和陈雪这些活着的人,要替他们继续守望,继续奋斗。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