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后,众人各自忙碌起来。小芳坐在角落,飞快地记录着会议要点,她使用了一套自创的速记符号,效率很高。张彬路过时瞥见,停下脚步看了看,建议道:“小芳同志,你这套符号系统很高效,如果整理成规范,或许可以在项目组内,甚至所里推广,提升记录效率。”
小芳愣了一下,脸上微微泛红,点了点头:“好的,张工,我试试整理一下。”
中午去食堂,掌勺的大师傅显然听说了新项目启动的消息,看到张彬端着饭碗过来,特意从底下捞了勺菜,又多给了一个煮鸡蛋,咧着嘴笑道:“张工,搞新发明费脑子,多吃点,补补!”
张彬道谢接过,心里涌起一丝暖意。
夜深人静,实验室只剩下张彬一人。他需要一个非常精密的、用于核心运算放大器调试的小夹具,现有设备加工达不到要求。他锁好门,意识沉入【无限空间】,将那台依旧处于锁定状态、但基础加工精度犹存的【超智能工业母机】启动,利用里面存储的少量边角料,按照设计图纸,悄无声息地加工出了那个关键的小零件。第二天,当电路老周看到这个精度超高的夹具时,惊讶地看了张彬一眼,没多问,只是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
几天后,郑工拿着张彬设计的部分核心电路图,找到了他,指着其中一处采用了非传统偏置方式的放大级,公开提出了质疑:“小张,你这个偏置点设置得太冒险了,管子工作点很容易漂移,导致整个运算精度崩溃。按照经典理论,这里应该采用更保守的设计。”
实验室里其他几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看了过来。这是项目组成立以来,第一次公开的技术质疑。
张彬面色不变,走到小黑板前,拿起粉笔。他运用【电子管计算机原理】的深厚基础,结合【模拟计算机原理与设计】中对运算放大器稳定性和精度的独到理解,开始一步步推导。
他没有直接反驳郑工的观点,而是从器件物理特性、温度漂移模型、反馈深度与带宽的关系入手,详细阐述了自己这种设计在特定条件下的优势——如何在保证足够开环增益的前提下,通过巧妙的偏置和补偿,实现更好的直流稳定性和动态响应。他的推导逻辑严密,公式流畅,对电子管特性的理解远超寻常。
“……所以,郑工,保守设计固然可靠,但会牺牲速度和部分性能。在这个特定应用中,我们需要在精度和速度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我认为这个风险是可控的,也是值得的。”张彬放下粉笔,结论清晰。
郑工看着写满公式的黑板,眉头紧锁,仔细推敲着每一个步骤。他不得不承认,张彬的推导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甚至比他考虑的更为深入和前沿。他张了张嘴,想再挑点毛病,却发现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
“……理论上是可行。”郑工最终有些不情愿地承认,但语气缓和了不少,“但实际调试的时候,必须极其小心,一点一点验证。”
“当然,需要郑工您多多把关。”张彬适时地给了台阶。
一场潜在的冲突暂时平息。但众人都知道,郑工的怀疑并未完全消除,他仍在密切关注着项目的每一个进展。而张彬,则用扎实无比的理论功底和那次精准的机械判断,初步在这支临时组建、各怀绝技也各怀心思的小团队中,确立了自己的权威。前路,依然挑战重重。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