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的到来,像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进了张彬紧张而规律的科研生活。虽然见面依旧不易,需要遵循严格的规定和审批,但知道她就在不远处的医院,彼此呼吸着同一片山区的空气,这份心灵的贴近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与安宁。他将家中捎来的腌菜分了一些给能源小组的同事,那带着家乡味道的咸菜就着食堂的馒头,竟成了实验室里一次小小的欢聚话题。
短暂的温情并未打乱工作的节奏,反而似乎注入了一种更沉稳的力量。研究所“长远技术发展路线图”的制定进入了更深入的研讨阶段。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几位老烟枪的习惯),各种观点激烈碰撞。
在一次关于未来装备设计原则的讨论中,话题集中在如何提升单项技术性能指标上。一位负责过多个重点项目、以作风强硬、注重性能极限着称的老工程师,挥舞着手中的铅笔强调:“我们的重点,必须放在推力、速度、精度这些硬指标上!材料要能耐受更高温度,结构要能承受更大载荷,电子系统要算得更快更准!其他的,都是细枝末节!”
张彬安静地听着,等到讨论的间隙,他才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刘工说得对,提升核心性能指标是我们的根本目标。不过,我在想,除了这些‘硬指标’,是否还有一些‘软因素’同样至关重要,甚至直接影响这些硬指标能否稳定、充分地发挥出来?”
他引入了一个对大多数在场者还比较陌生的词汇:“比如,‘人机工程’。”他看到几位老专家挑了挑眉,便以刚刚成功应用的“算筹”样机为例,“我们在设计‘算筹’的操作面板时,最初版本旋钮密集,标识不清,调试人员容易误触,读取数据也费力。后来我们重新布局,按功能分区,优化旋钮手感和标识清晰度,虽然没改变核心运算能力,但平均调试时间缩短了百分之十五,误操作率显着下降。这说明,让机器适应人,而不仅仅是让人去适应机器,同样能提升整体效率,甚至保障安全。”
他顿了顿,又抛出另一个概念:“再比如,‘可靠性设计’。一个部件,峰值性能再高,如果故障频繁,平均无故障时间短,其整体效能反而可能不如一个性能稍低但稳定可靠的部件。这需要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冗余、降额、环境适应性等因素,并用系统的方法进行管理和验证。”他提到了之前在“算筹”项目中,如何通过优化接地和补偿设计,解决那难以捕捉的信号振荡问题,这就是可靠性设计的一种实践。
他还简要提及了“系统工程管理”的思想,强调复杂装备需要从总体层面统筹各分系统,平衡性能、进度、风险和资源,而不是各个部分简单叠加。
这些概念,尤其是“人机工程”和“为可靠性设计”,对习惯于追求极限性能的与会者来说,带来了一种新的视角。那位刘工首先提出了质疑,他皱着眉头:“小张同志,你说的这些,听起来有道理。但我们现在资源有限,每一分钱、每一份精力都要用在刀刃上。花太多心思在让操作员更‘舒服’上,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可靠性嘛,靠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筛选也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张彬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继续以理服人:“刘工,这不是舒服与否的问题,是效率和安全问题。一个设计不良的座舱仪表布局,可能导致飞行员在关键时刻误读信息;一个需要复杂步骤才能紧急关停的设备,可能在分秒之间酿成事故。至于可靠性,事后的筛选和控制是补救,而设计阶段的考虑是预防。预防的代价,有时远低于事后补救和故障造成的损失。这就像盖房子,地基和结构规划好了,后面才稳固。”
他的论述结合了具体实例,逻辑清晰,并非空谈。钱所长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目光在张彬和几位持保留意见的老专家之间移动,若有所思。记录员小芳飞快地记录着讨论要点,尤其是张彬提出的这些新概念及其论据。
研讨结束后,年轻的技术员小王主动找到张彬,眼中带着求知的光芒:“张工,您刚才提到的‘可靠性’,有没有更量化的数学方法去评估和设计?比如概率模型之类的?”张彬欣赏他的好学,便与他简单分享了基于故障率数据的初步可靠性模型概念,建议他可以找一些相关的苏联文献参考。
晚上回到实验室,张彬启动系统。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简易环境控制系统设计(用于密闭空间)】
关于空气循环、温湿度调节、有害气体吸附、压力维持等基础原理的知识涌入脑海。这立刻让他联想到了“南天门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飞行器乘员舱的生命保障系统。虽然目前获得的知识非常基础,距离实现真正的生命保障系统相差甚远,但无疑是为那个宏伟蓝图又添加了一块小小的认知拼图。他将这个知识点与之前获得的能源、材料等知识关联起来,在加密笔记本上做了标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