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网”的蓝图刚刚铺开,自主通信协议的草稿尚带着墨香,张彬的思绪还沉浸在线路、调制解调器和数据包的世界里,一份印有绝密字样和特殊编号的紧急通知,打断了他对信息网络的深度构思。通知要求他立即前往西北某地,参加一个代号“邱小姐”项目的紧急加速论证会议。没有具体内容,只有地点、时间和最高级别的保密要求。
张彬心中凛然。“邱小姐”,这个在内部高层如雷贯耳、却又讳莫如深的代号,指向的是共和国赖以定鼎乾坤的终极战略力量,是悬于敌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这个外部技术压力与日俱增,边境不明信号屡次出现的时刻,突然召集他这样一位并非专攻核物理的年轻专家与会,其意味不言自明——项目遇到了关键瓶颈,需要汇聚所有可能的智慧,哪怕这智慧来自非传统领域。
他没有任何犹豫,将手头关于网络协议的工作暂交“影子”跟进,便再次踏上了前往西北的旅程。这一次的目的地,比火箭试验基地更加隐秘,深入荒芜的戈壁腹地,沿途关卡林立,戒备森严的程度远超以往。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种无形的、令人心悸的肃穆。
会议在一座毫不起眼、内部却结构坚固如山的地下掩体内进行。与会者不多,但每一位都是共和国物理学界和工程领域的泰山北斗,以及几位神情冷峻、目光如炬的九院领导。张彬作为其中最年轻、也最“跨界”的面孔,一进场便吸引了所有目光,那目光中混合着审视、好奇,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会议的主题直接而沉重:如何在不牺牲可靠性的前提下,显着缩短“邱小姐”从理论设计走向实际应用的周期。几位资深物理学家和工程师轮番发言,指出了在浓缩材料提纯效率、内爆过程对称性控制、以及点火的同步性与可靠性等方面遇到的棘手难题。每一个环节的微小延迟,累积起来都可能意味着战略窗口期的错失。
张彬静静地听着,没有急于发言。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意识深处,那份来自系统、超越时代的【核聚变技术(小型化)】知识,虽然主要指向聚变能的和平利用,但其涉及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物理、极端条件下材料行为、以及精密的能量控制与释放理论,与眼前裂变武器涉及的物理过程,在底层原理和工程挑战上,存在着大量共通之处。尤其是对能量瞬间释放的掌控、对材料在极端冲击下行为的预测,以及复杂系统的同步控制逻辑,这些知识为他提供了俯瞰这些难题的独特视角。
当讨论陷入僵局,围绕某个浓缩工艺的改进争论不休时,张彬终于开口。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关于气体扩散膜材料的筛选,或许可以尝试引入分子动力学模拟,预先计算不同孔径和表面特性对六氟化铀通过性的影响,而非完全依赖实验试错,这能节省大量材料和时间。”他顿了顿,看到几位物理学家眼中闪过思索的光芒,继续道,“至于内爆过程的对称性问题,除了优化炸药透镜布局,是否可以考虑在模拟中引入更精细的流体-固体耦合算法,并重点关注起爆初期百万分之一秒内的波形形成?这个阶段的微小不对称,会被后续过程急剧放大。”
他提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流体-固体耦合算法”等概念,对于当下主要依靠理论推导和大量实体试验的领域而言,无疑是超前且极具启发性的。他没有给出具体答案,而是指出了更高效的研究路径和可能被忽略的关键细节。
随后,关于点火同步性,他更是基于对【核聚变技术】中能量同步注入的理解,提出了一个关于利用特定电磁脉冲波形来确保多个点火装置在皮秒级误差内同步触发的构想框架。这个构想大胆而新颖,直接指向了现有技术的盲区。
会场内一片寂静。几位老专家交换着眼神,有人下意识地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有人眉头紧锁陷入深思。九院的主要负责人,一位不怒自威的老者,深深看了张彬一眼,缓缓开口:“张彬同志,你的这些思路……很有价值。尤其是关于模拟优先和关注初始波形的建议,以及那个同步触发的构想,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方向。”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但是,这些理论和方法,其前沿性超出了我们现有的公开学术体系。我们需要更详细的论证依据。”
会议结束后,张彬能明显感觉到,来自安全部门的关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级。一位戴着眼镜、表情几乎没有任何波动的安全部特派员,以补充登记资料为由,与他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看似随意却处处机锋的谈话,细致地询问了他某些理论概念的来源、以及他早年求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张彬对此早有准备,他将一切归因于自己广泛的跨学科阅读、独特的数学天赋以及在“南风”等复杂系统项目中积累的工程直觉,并坦然接受了更深入的背景审查。他知道,这是接触如此级别机密必须付出的代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