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局域网试验成功的汇报材料被张彬亲自封存,列为内部参考。他没有沉浸在初步成功的喜悦里,第七研究所那间彻夜明亮的办公室,才是他下一个战场的指挥所。桌面上,“红星一号”卫星的轨道数据、遥测记录与运载火箭的每一次震颤分析报告堆叠如山,几乎要将角落那份关于液压密封材料进展缓慢的报告淹没。
九转不灭体第四重带来的充沛精力,让他能像一台精密的机器,连续数小时高速处理这些浩如烟海的数据。他的手指划过图纸上火箭整流罩的轮廓,脑海中构建的却是更辽阔的星图。
“单星探测,数据维度单一,应用领域受限。”张彬在“雏鹰”计划月度协调会上,面对包括通信、气象、国防等多个部门的代表,提出了他的新构想。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配合他在黑板上迅速勾勒的简图,“‘红星一号’证明了我们有能力将物体送入轨道并稳定运行。下一步,我们应该让太空的投入,产生更直接、更广泛的经济与民生回报。”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关键人物,最终落在通信部代表和气象局总工程师的脸上。
“因此,我正式提议,启动‘双星计划’。”
会议室内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双星?”一位头发花白的通信专家扶了扶眼镜。
“是的。”张彬点头,手指点向简图上的两个虚拟轨道,“一颗,是试验通信卫星。目标验证空间超短波信号转发与数据中继技术,为未来构建不受地形限制的应急通信和特种通信网络打下基础。另一颗,是试验气象观测卫星。目标不再是简单证明‘看得见’,而是要‘看得懂’地球的云图、温度场,获取可用于天气预报的定量数据。”
气象局总工的眼睛立刻亮了,身体不由自主地前倾。
张彬没有停顿,他深知说服这些人,需要的是具体可行的方案,而非空泛的口号。他直接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实则是从无限空间的高阶存储区意念取出)中,取出两份厚厚的技术方案纲要,分别递给通信专家和气象总工。
“这是初步构想。通信星方面,核心在于解决能源和信号处理。我设计了一种新型星载银锌蓄电池组,能量密度比现有产品提升百分之三十,循环寿命更优,足以支撑复杂载荷的长期在轨需求。”他看向通信专家,“具体工艺和关键材料配比,会后我可以提供给你们指定的生产单位。”
通信专家快速翻阅着方案,看到那详尽的结构图和清晰的化学体系说明,眼中满是惊异。这份方案的成熟度,远超他的预期。
“气象星方面,”张彬转向呼吸都有些急促的气象总工,“关键在于‘眼睛’。我提出了一种简易型扫描辐射计的设计方案。它不再是被动拍照,而是能主动测量来自海洋、陆地和云顶的红外与可见光辐射,反演出云顶高度、海表温度,甚至粗略的水汽分布。”
他一边说,一边在方案图纸上指出核心的光学系统、扫描镜和辐射制冷器的设计要点。“这套系统能让我们第一次从太空‘读取’地球的体温和呼吸,其数据经过处理,可以成为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最宝贵初始场。”
气象总工双手微微颤抖地捧着那份方案,仿佛捧着无价之宝。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台风眼清晰的螺旋云系,看到了肆虐的暴雨带提前数天在卫星云图上显现雏形。他深吸一口气,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张工,如果……如果这套系统真的成功,我们或许就能提前两到三天,预警像去年江淮流域那样的特大暴雨!这对农业布局、江河调度、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价值无可估量!”
这句话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整个会议室引起了更大的震动。提前几天预报特大暴雨?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然而,一个冷静的声音打断了众人的遐想。负责火箭系统的载荷专家推算了数据,眉头紧锁:“张工,您的构想非常宏伟。但是,以我们目前‘长征’号火箭的运载能力,一次性发射两颗功能完整的卫星,载荷重量和整流罩空间都非常紧张。必须严格控制每颗星的重量,进行极限瘦身。”
这是一个现实的、无法回避的制约。
张彬对此早有预料。他平静地点头:“这正是计划的关键环节之一。我的设计方案,已经充分考虑了现有火箭的运载上限。通信星将采用模块化集成设计,去除冗余备份系统,核心转发器重量我可以再优化百分之五。气象星的扫描辐射计,其光学路径和结构支撑件,我选用了一种代号C-73的改进型铝合金,在保证刚度和热稳定性的前提下,能减重百分之八。同时,两颗卫星的星箭对接环结构,我也做了轻量化修订。”
他话语清晰,数据确凿,显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经过了无数次精密的计算和推演。他甚至已经考虑到了利用C-73合金这种尚未完全普及的新材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