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车间里那几句关于材料异常均匀的低语,如同投入张彬心湖的石子,涟漪虽微,却持久不散。他面色平静地指导着改进工作,仿佛未曾听闻,但内心深处已然拉响了警报。“承影”项目凝聚了太多超越时代的技术痕迹,一次裂纹事故,便险些揭开了冰山一角。
必须尽快解决问题,同时,也必须为这解决之道,披上符合时代认知的外衣。
受损的关节部件被重新设计,内部所有尖锐的棱角、突兀的截面变化都被消除,代之以流畅的大弧度圆角过渡,应力集中点被从根本上抹去。这部分改进合情合理,基于经典的力学分析,项目组的结构工程师们心服口服,迅速落实到了新的图纸上。
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强化”材料本身,以应对更严苛的负载,而又不引起更大的怀疑。那异常均匀的金属玻璃坯料已然存在,无法改变,但后续的加工和处理,却可以做文章。
深夜,张彬再次独自进入了那间位于地下的超级工业母机车间。冰冷的金属光泽映照着他沉静的脸庞。他将需要强化的新加工关节部件固定在加工平台上,却没有启动常规的切削或成型程序。
他的意识连接母机控制系统,调动起脑海中那些来自未来的、关于材料表面改性与深层强化的知识。他选择了一种复合强化路径:先进行极细微的离子渗碳,在部件表面形成一层极薄却异常坚韧的硬化层,以提高耐磨性和抗表面疲劳能力;紧接着,进行精准控制的深冷处理,利用超低温相变,细化材料内部的微观结构,释放加工应力,提升整体的韧性和尺寸稳定性。
这两种工艺在五十年代并非完全不存在,但其应用精度、控制水平和能达到的效果,与张彬此刻借助母机实施的版本,有着天壤之别。
母机低鸣着,无形的能量场笼罩住部件,进行着肉眼无法观测的分子级操作。张彬的精神力再次高度集中,引导着过程的精准进行,确保强化效果均匀而深入,却又控制在“看似通过极端优化的常规工艺可能达到”的边界之内。
困境在于,当这批经过“特殊强化”的部件再次进行台架测试时,其表现出来的性能提升——疲劳寿命远超改进前数倍,甚至接近了理论计算的安全上限——该如何向项目组解释?
冲突在于,他必须给出一个能让顶尖工程师们接受的理由,又不能暴露母机和未来知识的存在。
测试当天,改进后的关节部件被安装在疲劳试验机上。随着负载周期一次次累加,所有人的心都悬着。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当测试周期轻松越过原有部件发生裂纹的临界点,并持续向更高目标迈进时,测试车间里响起了压抑不住的惊叹。
“通过了!远超标准!”负责测试的工程师看着最终定格的数据,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收获是实实在在的,“承影”的裂纹问题被彻底解决,结构可靠性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项目组的成员们围拢过来,看着那经历了严酷考验却完好无损的部件,脸上洋溢着解决问题的喜悦和对技术突破的敬佩。
“张总师,您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这性能提升也太显着了!”一位参与材料分析的老工程师忍不住问道,眼中充满了求知欲。
张彬早已准备好说辞。他脸上露出适当的、带着一丝不确定的沉吟表情。
“是基于一种我们之前探讨过的,高压气体渗碳和液氮深冷处理的复合工艺思路。”他语气平稳地解释,“我们尝试了极高的渗碳气压和极精确的温度-时间控制曲线,并且在深冷过程中引入了多次循环。过程很不稳定,成功率不高,这批部件是筛选后效果最好的。”
他将一个精心准备的、记录了复杂工艺参数,但在关键处故意模糊化、并标注了多个“不稳定因素”和“待验证项”的笔记本递给老工程师。
“具体的参数和机理,我也还在摸索。可能是某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相变强化机制被偶然触发了。效果虽然好,但重复性是个大问题,离工程化应用还差得远。”
他巧妙地将超越时代的效果,归结为“偶然”和“不稳定”,将性能提升包装成了一次运气不错的实验成果,而非成熟可靠的技术。
老工程师如获至宝地捧着笔记本,仔细翻阅着上面那些看似高深、实则被张彬刻意打乱了逻辑的工艺记录,连连点头:“原来如此……高压、深冷循环……确实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张总师您这探索精神,真是令人佩服!”
疑虑被对复杂工艺的敬畏和对“偶然性”的接受所取代。在科研领域,偶然的突破并不罕见。
【每日签到已开启。是否签到?】
就在问题解决,众人散去后,张彬在返回办公室的路上,回应了系统提示。
“签到。”
【签到成功!获得奖励:高稳定性液压伺服阀设计原理(抗污染型)。物品已存入无限空间。】
液压伺服阀!这正是“承影”操控系统下一步需要提升的关键元件!张彬心中微动,系统似乎总是在他解决一个难题后,为他指明下一个需要攻克的方向。
回到办公室,张彬摊开纸笔。他没有立刻研究新的液压阀,而是将之前用于解释的那套复合热处理工艺,认真地整理成一份格式规范的“实验性特殊热处理工艺指南”。在指南的首页和关键步骤后,他都用红字醒目地标注了“效果不稳定,重现性待验证”、“机理未明,需深入基础研究”、“仅限于实验室探索,严禁直接用于工程”等字样。
然后,他将这份指南作为一份普通的、有待验证的技术资料,编号归档,存入了“承影”项目的技术档案库。
钩子就此埋下。这份被标注为“不稳定”的工艺指南,就像一颗休眠的种子,静静地躺在档案中。它暂时安抚了好奇心,掩盖了真相。但在未来,是否会有人试图去重复、去研究,从而真正触碰到那些被隐藏起来的技术边界?张彬不知道,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用一个个“偶然”和“待研究”,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和发展空间。
“承影”的骨架变得更加坚韧,而守护秘密的“外壳”,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加固和伪装。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