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测试场的风沙似乎永远不知疲倦,卷过嶙峋的怪石和干燥的河床。今日,这片往常只有机械轰鸣与研究人员身影的荒芜之地,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观众。数辆覆盖着伪装网的吉普车停在观测点后方,一群身着不同制式军装、肩章显示着不同军兵种的高级军官,在钱思明和王根生的陪同下,神情肃穆地站在加强观测工事内。他们的目光,无一例外,都聚焦在场地中央那台已经修复完毕、并经过进一步调校的“承影一号”原型机上。
张彬站在指挥位,通过加密通讯频道下达指令。他的声音平静,内心却带着一丝审慎的期待。这次演示,不仅是对“承影”技术可行性的检验,更是决定其未来命运的关键一步。
“承影一号,开始基础机动演示。”
指令下达,那台背负着标准战斗载荷、高度达到两米五的钢铁造物,在混合动力系统低沉的嗡鸣中动了起来。它的重量经过极致优化,依旧达到了一点五吨,但相比最初的设计已大幅减轻。此刻,它背负着超过三百公斤的模拟弹药箱和装备,迈开了步伐。
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小心翼翼,而是在真实的崎岖地形上——遍布碎石的上坡、松软的沙地、干涸的河沟。“承影”的步态稳定而有力,液压系统与改进后的关节协同工作,发出富有节奏的金属运转声。它轻松地跨过一米多宽的沟壑,稳健地攀上近四十度的陡坡,沉重的脚步在沙地上留下深深的印记,身形却没有丝毫摇晃。其展现出的负重越野能力,远超任何单兵乃至小型车辆的极限。
“转向障碍清除演示。”
原型机右臂前伸,搭载的多功能机械爪(目前还是基础版本)牢牢抓住一块近百公斤重的模拟水泥残骸,腰部与腿部协同发力,将其轻松提起,甩到一旁,清理出一条通道。动作连贯,力量感十足。
“防护与感知系统演示。”
解说员的声音透过扩音器传来:“机体主要部位采用碳纤维复合装甲与特种钢混合结构,正面可抵御百米外标准七点六二毫米步枪弹直射。集成小型低功率对空搜索雷达一部,探测范围五公里,具备对低空慢速目标的基础预警能力。”
随着解说,原型机背部一个不起眼的半球形装置开始缓缓旋转。
“当前武器配置为模拟状态:右臂预留七点六二毫米轻机枪接口,左臂预留四十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接口,肩部可选装单兵防空导弹或反坦克火箭发射巢。火控系统由机载专用计算机处理,具备理论上同时跟踪并攻击两个不同目标的能力。”
尽管武器只是模型,但那冰冷接口所暗示的火力,以及机甲在演示中展现出的、可作为稳定武器平台的潜力,让观测工事内的气氛明显变得更加凝重。
受邀观摩的军方代表们,从一开始的审视、好奇,逐渐变为惊讶,最终化为难以掩饰的震撼。他们交头接耳,手指着场中那台灵活移动的钢铁巨人,眼中闪烁着职业军人特有的、对强大武器的灼热光芒。
演示结束,“承影一号”稳稳停在场地中央,动力系统熄火,只剩下风沙吹过装甲表面的细微声响。
困境随之而来。演示的成功,点燃了军方的热情,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几位负责装备研发和作战需求的军官立刻围住了张彬和钱思明。
“张总师,钱指挥,这‘承影’的军事化潜力太大了!”一位陆军装备部的负责人语气急切,“它的负重和机动性,对于山地、丛林、城市巷战环境下的步兵支援,简直是革命性的!但它的攻击模块现在只是预留接口,何时能实装?火力持续性如何?成本能否控制到可以装备部队的级别?”
另一位防空兵出身的军官则更关注那个小型雷达:“对空预警能力很吸引人,但五公里范围太短,能否增强?能不能集成简单的指挥功能,让它成为前沿阵地的防空节点?”
冲突凸显出来。“承影”最初的定位是单兵助力与外骨骼技术的验证平台,侧重于后勤保障和危险环境作业。而军方看到的,却是一件潜力巨大的战术武器平台,他们对火力、防护、指挥功能提出了更高、更直接的要求。
张彬耐心地听着,心中快速权衡。他不能盲目承诺,必须引导军方的期望走向更务实的方向。
“各位首长,”张彬开口,声音清晰而沉稳,压过了现场的议论,“‘承影’原型机今天展示的,首先是一种全新的机动平台和力量倍增器。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大幅提升单兵或小分队在极端地形下的物资输送能力、工程作业效率和生存能力。”
他将重点拉回到基础应用:“想象一下,在崎岖的山地,它能为前沿哨所运送弹药给养;在震后废墟,它能快速清理障碍,营救生命;在核生化污染区域,它能代替士兵执行侦察任务。这些非直接作战任务,同样对战斗力至关重要,并能有效减少人员伤亡。”
他肯定了军方的展望:“当然,我们理解其对战术应用的巨大潜力。因此,在后续型号的规划中,我们会预留标准化的武器、传感器和通讯接口。具体攻击模块的开发、集成与实战检验,需要与各兵种研究院所深入合作,遵循严格的武器研发流程,这需要时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