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时间,定于两月之后。
届时,十年停战之约刚好彻底结束,出兵名正言顺。
两个月的时间,也足够各方进行最后的动员与物资调配。
如此大规模的战略调动,自然无法完全瞒过所有人的耳目。
临安城内,乃至南宋各地,确实潜伏着不少蒙古的细作探子。
他们敏锐地察觉到了宋军异常的调动,尤其是天下兵马大元帅的任命和两路大军的集结态势,无不指向一个明确的信号。
南宋这是要北伐了!
这些细作不敢怠慢,立刻动用各种渠道,试图将这惊天动地的消息以最快速度传递回蒙古高层。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充满了戏剧性的讽刺。
此时,蒙古帝国的核心,大汗窝阔台,以及最能征善战的王子蒙哥等人,正率领着蒙古最精锐的主力部队,在遥远的西方世界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征服。
得益于当年杨过赠送的那张精确世界地图,蒙古大军的西征比原本历史更加顺利,兵锋所向,欧洲诸国难以抵挡,大半疆域已落入其手,甚至有一路偏师已经穿过中东,逼近了非洲边缘!
蒙古帝国的版图,达到了一个连历史上都未曾有过的、空前辽阔的程度。
但也正因如此,大汗和高层核心都远在万里之外。
临安细作们拼死送出的情报,经过层层辗转,最终能送达的,并非远在西方的大汗金帐,而是如今坐镇东方,全权负责汉地事务的王爷,忽必烈手中。
而这,正是杨过毫不遮掩,甚至有意让消息泄露的原因之一。
他早已算准,消息最终只会落到忽必烈那里。
而如今的忽必烈,已是他杨过的人!
果然,当一份份关于南宋即将大举北伐的密报被心腹幕僚紧张地送到忽必烈案头时,这位王爷只是随意地翻阅了几下,便将其丢在一边,嘴角甚至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知道了,传令下去,各地驻军,加强戒备,但无我亲自手令,不得擅自与宋军接战,尤其避免大规模冲突,一切都静观其变。”
他下达了一个看似合理,实则充满了纵容与配合意味的命令。
不仅如此,数日之后,一份绝密的名单,通过杨过留下的特殊渠道,从邢州大营悄然送至临安驸马府,落在了杨过的书案上。
名单之上,详细罗列了蒙古安插在临安乃至南宋各重要州府的大部分细作头目姓名、身份及活动据点。
杨过随手将名单交给了宋理宗和贾似道。
皇帝和权相如获至宝,立刻动用皇城司与各地官府的力量,依据名单,展开了一场迅雷不及掩耳的内部带清洗。
一时间,南宋境内潜伏的蒙古谍网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大批细作在懵然无知中被捕。
此举不仅扫清了北伐的内部隐患,更使得蒙古在未来的情报战中变成了聋子和瞎子。
临安城内,风波悄然平息,北伐的准备进行得更加顺畅。
而远在邢州的忽必烈,则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他的西征事宜,同时耐心等待着来自西方那个注定要改变草原格局的消息。
两大战略,一明一暗,一东一西,在杨过的统筹之下,如同两张巨网,缓缓撒向了这个动荡的时代。
天下这盘大棋,棋至中盘,执子者已稳操胜券。
......
两个月的时光,在紧张有序的备战中倏忽而逝。
当十年停战之约的最后一页日历悄然翻过,历史的车轮,在杨过的意志推动下,轰然转向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临安城外,点将台高筑。
杨过一身玄色戎装,并未披挂重甲,依旧青衫磊落,但腰间悬着倚天剑,只是随意站在那里,便自有一股渊渟岳峙、执掌乾坤的气度。
台下,五万神武新军肃然列阵,鸦雀无声。燧发枪上冰冷的金属光泽与佛朗机炮黝黑的炮口,在晨曦中闪烁着令人心悸的寒芒。
他们没有震天的呐喊,只有一种沉默的、压抑到极致的杀伐之气,仿佛一柄已然出鞘半寸、引而不发的绝世神兵。
没有冗长的誓师词,杨过目光扫过台下如林般的将士,只吐出四个字,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个士卒耳中,如同金铁交鸣:
“北伐,出发。”
没有山呼海啸的回应,只有更加挺直的脊梁,更加坚定的目光。
令旗挥动,这支沉默的钢铁洪流,便以一种冷酷而高效的姿态,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踏上了北上的征途。
军阵之中,文云孙一身亮银甲胄,年轻的面庞上充满了激动与肃穆,手持杨过亲赐的令箭,作为前部先锋,引领着大军前进的方向。
与此同时,襄阳城外,亦是旌旗招展,人马喧嚣。
郭靖、黄蓉与吕文德、吕文焕兄弟并肩立于城头,望着下方汇聚的十万大军。
这支军队以襄阳旧部为骨干,夹杂着众多闻讯而来、热血未冷的江湖义士。
他们不如神武新军那般纪律森严,却自有一股豪迈慷慨之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神雕杨过:我获得了签到系统!请大家收藏:(m.x33yq.org)神雕杨过:我获得了签到系统!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