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两步,她又停下来,转过身说:“对了墨哥,我从盒子里拿了两张工业券,借给办公室的刘姐了 —— 她想给孩子买双棉鞋,还差两张,下个月发工资就还咱们。”
陈墨点点头:“行,我知道了。你别管了,让她慢慢还,不急。” 从去年年底开始,国内就进入了 “工业券时代”,每个月随工资发放,每 20 块钱工资给 1 张工业券。现在买东西,除了粮食和副食品,像棉鞋、自行车、缝纫机这些,都需要工业券,而且价值满 20 块就需要 1 张,不足 20 块也按 20 块算。陈墨每个月工资加津贴有 300 块,能领 15 张工业券,家里根本用不完,借两张给刘姐,也不算什么。
丁秋楠又叮嘱了几句,才慢慢往胡同口走。陈墨一直站在门口看着她,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拐角,才转身回屋。他把客厅收拾干净,又去看了看房檐下挂着的腌肉 —— 这是前几天他从肉联厂买的五花肉,自己腌的,能吃一整个冬天。然后去锅炉房添了煤,把厨房的炉子封好,这才穿上自己的棉大衣,拿着公文包出门上班。
走在大路上,积雪被车轮压得结了冰,走路都得小心翼翼。陈墨心里暗自庆幸,幸亏前两天提前给丁爸丁妈送了年货,不然昨晚这场大雪,路都没法走,年货肯定送不过去。
前两天居委会发年货票,陈墨去领的时候,差点没哭出来 —— 每户花生、瓜子、糖的票各一两,肉票也只有一两,这点东西,根本不够过年。他知道丁爸丁妈肯定也领了这么点,赶紧回家收拾了些东西送过去:几个猪蹄、一些猪下水(这些不用肉票,但需要托关系才能买到)、一只自己养的鸡、一斤腌肉、几罐水果罐头,还有半斤花生和半斤瓜子 —— 都是他从空间里拿出来的,没敢多拿,怕邻居眼红。
丁妈看到这些东西,眼眶都红了,拉着陈墨的手说:“小陈,你太有心了,我们自己都没想着买这么多。” 丁爸也跟着说:“你这孩子,总是这么周到。以后别这么破费了,我们老两口吃不了多少。” 陈墨笑着说:“叔,婶,这都是应该的。快过年了,多准备点,热闹。”
从丁爸家出来,陈墨又绕到陈琴家 —— 陈琴和王建军家不用送花生瓜子,王建军在粮食局上班,粮店就卖这些,家里肯定不缺。他给陈琴家带了猪蹄、猪下水、腌肉和罐头,陈琴看到这些,笑着说:“你这弟弟,总是想着我们。建军回来肯定高兴,他念叨猪蹄好几天了。”
王建军是晚上下班回来才知道的,看着桌上的东西,他拍了拍陈墨的肩膀说:“小陈,谢谢你。不是为这些东西,是为你的这份心。” 陈墨笑着说:“姐夫,跟我客气什么。咱们是一家人,互相照应是应该的。”
晚上吃饭时,陈墨跟丁秋楠说了送年货的事,丁秋楠感动得眼圈都红了。她嫁给陈墨一年多,从来不用她提醒,陈墨每次准备东西,都不会落下她娘家。那天晚上,丁秋楠主动 “犒劳” 了他,两人折腾到半夜,第二天中午才起床 —— 还好那天是休息日,不用上班。
想着这些,陈墨已经走到了协和医院门口。医院大院里的积雪已经被后勤人员清理干净,诊室的窗户擦得透亮,里面传来隐约的说话声。他走进自己的诊室,看见对面的办公桌前坐着一个中年女人,穿着护士服,正在整理病历。
“王姐,早上好。” 陈墨笑着打招呼 —— 这是梁明远给他安排的护士,叫王洁,三十多岁,跟陈琴年龄差不多,之前在住院部工作,经验丰富。
王洁抬起头,对着陈墨笑了笑,声音温和:“陈医生,早。我刚把昨天的病历整理好,放在你桌上了。” 她话不多,但手底下特别利索,早上来的时候,已经把诊室打扫干净,还烧好了热水。
陈墨很满意这样的搭档 —— 他本身就喜欢安静,尤其是写东西的时候,要是安排一个话多的护士,他肯定没法专心。“辛苦你了王姐。” 他走过去,给自己泡了杯菊花茶,坐在桌前,掏出了笔记本 —— 这是他的第二本笔记,记录的是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调理方法,将近四个月的时间,今天差不多就能写完。
他想起去年交给梁明远的第一本笔记,梁明远看完后,立刻就交给了中医学院。学校对笔记里的内容特别重视,专门组织人刻版、油印,装订成小册子,发给学生和年轻医生学习,还把他的手稿珍重地收进了档案室。后来学校又邀请了四九城中医界的知名大夫和专家教授,对笔记内容进行讨论和验证,大部分人都对笔记里的调理方法赞不绝口 —— 比如孩子风寒咳嗽用生姜、葱白煮水,老人哮喘用苏子、莱菔子熬粥,简单实用,还容易操作。
也因为这本笔记,陈墨在四九城的中医界算是小有名气了。上个月还有中医学院的教授找他,想邀请他去给学生做讲座,他以 “工作忙” 为由推辞了 —— 他确实没时间,医院的病人越来越多,还要帮陈国栋处理一些健康方面的事,根本抽不开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六零小中医:开局救了个老太太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六零小中医:开局救了个老太太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