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机的引擎在云层上方发出平稳的轰鸣,舷窗外是翻滚的云海和下方若隐若现、如同微缩沙盘般的苍茫大地。吴锋靠坐在机舱壁旁,左手无意识地摩挲着胸前那枚崭新却冰冷的一等功奖章,右手则在口袋里紧紧攥着那半块孙宇留下的水壶碎片。金属的棱角膈着掌心,传来清晰的痛感,这痛感让他保持清醒,也提醒着他肩上沉甸甸的分量。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下方那钢铁洪流西进的壮观景象已然消失,被厚厚的云层取代,但那画面却已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里——那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坚定回应,更是对他们这些前线浴血将士最坚实的支撑。
“看啥呢?还没看够?”旁边传来周锐有些沙哑的声音。他额头和手臂的伤已经基本愈合,但眉宇间增添了几分更深沉的厉色。
“看我们回来的路。”吴锋轻声回答,收回目光,“连长,接下来……我们会去哪里?”
周锐没有立刻回答,他也望着舷窗外,眼神复杂。“休整,补充兵员,换装。然后……等命令。”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仗,没那么快打完。桑贾在雪域吃了亏,联邦在碎星海折了面子,他们不会善罢甘休。下次,规模只会更大,更狠。”
吴锋默然点头。他明白,喀斯塔纳的流血,只是这场大国博弈中一个惨烈的开场。他们这些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老兵,是国家最锋利的战刀,绝不会被轻易雪藏。
几个小时的飞行后,运输机降落在西部战区某深处的大型后勤与训练基地。这里的气氛与雪域前线截然不同,少了几分生死一线的紧绷,却多了几分大战来临前有条不紊的凝重和压抑的亢奋。机场跑道旁,停满了各种型号的战机、运输机、直升机。远处,庞大的机库和维修车间如同匍匐的巨兽。道路上,各种军用车辆川流不息。
吴锋和周锐等人刚下飞机,就被早已等候的基地人员接走,迅速办理了入驻手续,进行了简单的身体复查。随后,他们被带到了一处相对独立的营区。这里驻扎的,几乎都是和他们一样,从各个方向前线轮换下来、带着战功和伤痕的骨干。
第二天,新的命令就下来了。他们这批人,被整体编入新组建的“雪域快速反应合成突击营”,代号“雪刃”营。营长由一位从其他战区调来的、拥有丰富山地作战经验的上校军官担任,而赵铁钢因在原部队表现出色,伤势恢复较快,被任命为副营长兼一连连长。周锐担任一连副连长,吴锋则因其狙击手身份和在之前战斗中的冷静表现,被指定为连属狙击分队代理分队长——虽然他手下暂时还没几个兵。
紧接着,就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换装和适应性训练。
他们上交了那些在雪域摸爬滚打、布满战痕的旧式武器,领到了全新的、散发着枪油清香的装备。不仅仅是更先进的突击步枪、通用机枪、狙击步枪(吴锋拿到了一支据说能在极寒环境下保持极高精度的新型高精狙),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接触并学习操作过去只在内部资料上见过的“新质装备”。
班组层面配发了更多、更智能的单兵无人机,用于侦察、监视和小规模精确打击。连排级别开始列装小型无人战斗平台,可以伴随步兵前进,提供火力支援和物资输送。营属火力得到了极大加强,新型的自行迫击炮、车载多管火箭发射器,以及更加轻便但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单兵反装甲/攻坚武器,让每个步兵连都具备了以前难以想象的火力突击能力。
更让吴锋感到震撼的是,他们开始接受与航空兵、陆航以及远程火力单位进行实时数据链协同作战的训练。通过单兵战术终端,前沿的步兵可以随时呼叫来自武装直升机、无人机甚至后方远程火箭炮的精确支援,前提是能提供准确的目标信息和保持通讯畅通。
“以前是咱们拿命给火力单位指示目标,现在倒好,咱们自己都快成半个前沿引导节点了。”一个刚从其他部队补充来的老兵,一边笨拙地摆弄着新配发的观测设备,一边感慨。
“时代不一样了。”吴锋检查着手中新狙击枪的智能瞄准镜,它能自动测算弹道、环境参数,甚至能与无人机共享视野,“以前是拼谁更坚韧,现在,还得拼谁更快,谁更准。”
除了装备的更新,大量新鲜血液也补充了进来。新兵们大多二十出头,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但眼神中充满了对战斗的渴望和对他们这些“老”英雄的崇拜。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吴锋仿佛看到了当初的孙宇,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他感到了压力,也感到了责任——他必须把这些年轻人,尽可能多地带回来。
就在“雪刃”营在后方基地如火如荼地换装训练时,世界的局势并未因局部冲突的暂时平息而缓和,反而暗流更加汹涌。
联邦在碎星海的惨重损失,被其国内强硬派视为重大挫折。威廉·霍普金斯总统在巨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下,一方面加速向中央大洋地区增派更多的航母战斗群和先进战机,强化与东樱邦联、南高丽共和国等盟友的军事协作,推行更加极端的对炎科技封锁和经济施压;另一方面,他们加大了对桑贾帝国的军事援助力度,提供了大量先进的火炮、无人机、甚至是卫星侦察数据和电子战支持,极力怂恿桑贾帝国在西线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以牵制炎国的战略精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赤潮之雄狮崛起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赤潮之雄狮崛起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