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流程优化之后,瓦窑堡兵工厂的生产效率确实上了一个台阶,整条“制造流水线”运转得更加顺畅。但没过多久,一个新的问题浮出了水面,而且这个问题更加隐蔽,更加让人头疼——质量问题追溯难。
这天,组装车间出了件不大不小的麻烦。一名工人在组装一支“八一式”步枪时,发现枪机在闭锁时有些滞涩,不够顺滑。拆下来仔细检查,发现是枪机上的一个闭锁凸笋尺寸似乎有微小的偏差。问题不大,换个枪机就能解决,但麻烦的是:这个有问题的枪机,是谁在什么时候加工的?是哪个环节出的错?是材料问题还是加工问题?
组装车间主任拿着这个“问题枪机”,跑遍了零件加工车间、热处理车间,问了一圈,大家都说“可能是我这儿,也可能不是”,“记不清了”,“那批活儿都混在一起了”。最后只能不了了之,把问题枪机报废了事,但隐患却留了下来——万一没检查出来呢?万一类似的毛病还有呢?
类似的情况偶有发生。有时是子弹底火击发无力,追溯不到是哪个批次的火药或者底火帽问题;有时是迫击炮弹弹体有砂眼,查不清是铸造时哪一炉铁水的问题。
李云龙得知后,气得直瞪眼:“这他娘的成了无头案了?出了问题找不着主儿?那以后谁还敢对质量负责?都当甩手掌柜得了!”
林烽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没有追溯体系,质量控制就是一句空话,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无法提升整体质量水平。他在每日生产例会上提出了这个难题,希望大家集思广益。
会场上一时陷入了沉默。这年头,兵工厂生产能跟上趟就不错了,还要记录每个零件是谁做的、哪天做的?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
就在这时,一个略带怯怯但很清晰的声音从角落响起:“林……林部长,我……我有个想法。”
众人循声望去,说话的是赵小花。就是那个当初带着女学员挂湿麻袋解决弹药车间防潮问题、后来又负责统计和生产跟进的姑娘。她现在已经是厂部生产调度组的重要成员,以心思缜密、做事认真着称。
“小花同志,有什么好点子,快说说!”林烽鼓励道。
赵小花站起身,脸上有点红,但语气很坚定:“俺觉得,咱们可以给那些重要的零件,像枪管、枪机、炮管啥的,都上个‘户口’,贴个‘标签’!”
“上户口?贴标签?”众人都愣住了。
“对!”赵小花越说思路越清晰,“就像咱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出身一样。咱们可以在每个核心零件加工完成、检验合格后,就在它不碍事的地方,用钢印或者刻刀,刻上几个简单的记号。比如,哪个车间产的(用缩写,比如‘锻’ for 锻造,‘制’ for 制管),哪天产的(用数字,比如‘1120’ for 11月20日),还有……还有是哪个师傅主要负责加工的(可以给他编个工号)。”
她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比如,一支枪管上,刻上‘制-1120-05’,那咱们就知道,这是制管车间11月20日、工号05的师傅加工出来的。将来这支枪管要是出了问题,一查这个‘户口’,不就马上知道该找谁,该查哪天的生产记录和工艺了吗?”
会场里先是一片寂静,随即响起了嗡嗡的议论声。
“哎?这法子……听起来好像可行啊!”
“就是麻烦点,每个零件都得刻字。”
“麻烦啥?总比出了问题干瞪眼强!”
李云龙摸着下巴,琢磨了一会儿,猛地一拍大腿:“嘿!小花同志,你这脑袋瓜子可以啊!这办法好!就像老子带兵,每个兵都有番号,谁立了功,谁犯了错,一清二楚!就这么干!给老子的枪炮零件都编上号!”
林烽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赵小花的这个想法,正是他想要的“质量追溯”的雏形!虽然简陋,但原理完全正确,而且以目前的条件完全可以实现!
“太好了!小花同志,你这个建议非常有价值!”林烽高度肯定,“我们就叫它‘零件身份标签’制度!先从最核心的零件开始试行!”
说干就干。林烽立刻让赵小花牵头,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他们选定了枪管、枪机、炮管、炮弹弹体等几类最关键零件作为首批实施对象。为每个相关车间设定了简写代码,为每位涉及这些零件关键工序的操作工编制了唯一的工号。又找刻章师傅做了几个小巧耐用的钢印数字和字母码。
制度推行之初,确实遇到了一些阻力。有些老师傅觉得麻烦,不习惯,抱怨道:“干了一辈子活儿,也没见刻字,不也照样打鬼子?”甚至有人刻字时马虎潦草,看不清。
赵小花也不着急,就耐心地一个个车间跑,一个个师傅地解释这么做的重要性。她还举了个生动的例子:“老师傅,您想啊,您辛苦做出来的零件,要是因为别人的问题被牵连了,说不清楚,多冤枉?刻上您的工号,那就是您的金字招牌!做得好,功劳是您的!出了问题,也能很快帮您查明是不是您这儿的原因,免得背黑锅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