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的名声如今是越来越响,不光在部队里,连带着周边十里八乡的老百姓也都知道了这地方能造枪造炮,是个了不得的“厉害单位”。经常有附近的铁匠、木匠、甚至是一些心灵手巧的农民,跑到兵工厂外围转悠,伸着脖子往里看,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偶尔还能看见他们私下里比划着打铁、刨木头的动作。
这天,林烽带着赵永强在厂区外巡查,正好碰见几个蹲在墙根晒太阳的老乡,其中有一个黑黝黝的壮实汉子,手里正拿着一根树枝,在地上画着什么复杂的榫卯结构图。
“老乡,画啥呢?”林烽饶有兴趣地蹲下身问道。
那汉子吓了一跳,见是兵工厂的大人物,连忙站起来,有些拘谨地用脚抹掉地上的图,憨厚地笑了笑:“没……没啥,瞎画着玩呢。俺以前跟爹学过几年木匠,看你们厂子里进出拉的那些木头家伙(指炮架),心里痒痒,就瞎琢磨……”
旁边一个年纪稍大的老乡插嘴道:“林厂长,您是不知道,咱们这附近,手艺人不少!张村的张铁匠,打了一辈子铁,手艺没得说!李庄的李木匠,雕花刻卯那是一绝!就是……就是没啥大用场,平时也就修修农具,打打桌椅。”
林烽心里一动。兵工厂发展迅猛,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与日俱增,光靠内部培养,速度还是有点跟不上。这些散落在民间的能工巧匠,不就是现成的人才库吗?但怎么把他们有效地吸纳进来,并且确保技术水平符合要求呢?
回到厂里,林烽立刻召集了老张、牛大力、陈工、赵永强等人开会,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同志们,咱们不能光盯着厂里这一亩三分地!民间有高手啊!”林烽有些兴奋,“我看咱们可以联合地方党组织,搞一个 ‘地方工匠技能认证’ !把那些有手艺、肯钻研的匠人都发动起来,给他们一个进厂为国效力的机会,也给我们兵工厂补充新鲜血液!”
“技能认证?”牛大力挠挠头,“咋认证?比谁力气大?那俺老牛肯定第一!”
老张笑道:“大力,你就知道使蛮力!认证,得看真本事!比如打铁的火候,木工的精度!”
陈工推了推眼镜,表示赞同:“这个想法很好,可以建立一个标准化的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我们可以设定不同的等级,比如初级、中级、高级,对应不同的技能要求和待遇。”
赵永强补充道:“对!认证方式可以结合实操考核和理论测试。实操就考他们最拿手的,比如铁匠考锻造一个简单的枪管雏形或者工具,木匠考加工一个带榫卯的零件;理论嘛,可以考一些基础的机械常识、看图能力,不用太难,但得知道个大概。”
林烽越听眼睛越亮:“好!就这么办!咱们制定一个详细的认证标准和流程。通过认证的工匠,根据等级,可以优先进入兵工厂工作,而且享受对应等级的薪资待遇! 要让大伙儿看到,有手艺、肯学习,就有奔头!”
方案一经提出,立刻得到了地方党组织的大力支持。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周边村庄。匠人们沸腾了!以前手艺好,也就是混口饭吃,现在居然有机会进兵工厂,还能凭手艺定等级、拿工资?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
认证考核的日子定在了一个星期后,地点就在兵工厂外面临时清理出来的一片空地上。那天,天还没亮,空地上就乌泱泱地来了上百号人!有满脸皱纹、手指粗糙的老匠人,也有眼神灵动、跃跃欲试的年轻人。他们带着自己最趁手的工具,互相打量着,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又兴奋的气息。
林烽亲自担任主考官,老张、牛大力、陈工、赵永强以及几位老师傅担任评委。考核分区域进行。
铁匠考核区,炉火熊熊,叮当之声不绝于耳。考题是:在规定时间内,用提供的材料,锻造出一根符合基本尺寸要求的“八一式”步枪枪管毛坯(缩小简化版)。
那位之前蹲在墙根的张铁匠,果然身手不凡。他赤膊上阵,古铜色的皮肤在炉火映照下闪闪发光,抡起大锤,节奏分明,力道均匀,火星四溅中,一根笔直、均匀的枪管毛坯渐渐成型。
牛大力在一旁看得直点头,小声对林烽说:“厂长,这老张有两下子!你看这火候,这锻打的纹理,是块好料!”
而旁边一个年轻铁匠,显然经验不足,一锤重一锤轻,锻出来的毛坯有点歪扭,急得满头大汗。
木匠考核区,则是另一番景象。刨花飞舞,墨线精准。考题是:按照图纸,制作一个“瓦窑堡式山炮”炮架上的木质连接件,要求榫卯严丝合缝。
李木匠不慌不忙,量、画、锯、凿、刨,动作如行云流水,每一个步骤都极其专注精准。他做出的零件,接口平滑,尺寸分毫不差。
陈工拿着卡尺仔细测量后,对林烽低声道:“精度很高,完全达到我们的要求,可以评定为高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