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八年春寒料峭,瓦窑堡兵工厂里却弥漫着一股不同寻常的凝重气氛。林烽手里捏着一份刚从前线送来的战报,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又是重机枪射手...他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压抑的痛心。
正在这时,牛大力风风火火地冲进办公室,连门都忘了敲:厂长!独立团送来几个重伤员,都是重机枪手!杨团长让捎话,说鬼子的狙击手专门盯着机枪手打!
林烽猛地站起身:走!去看看!
医护所里,三个年轻战士躺在病床上,其中一个才十七岁的小战士整个右肩都被绷带裹得严严实实。医护兵小声告诉林烽:这孩子是替牺牲的班长接过机枪时中的弹,鬼子就等着换人的空当...
林烽蹲在床边,轻声问:疼吗?
小战士努力挤出个笑容:不疼...就是可惜了那挺机枪,才打了两百发就...
回到厂里,林烽立即召集所有技术骨干。他把战报往桌上一拍,声音沉痛:一个月,光是独立团就损失了九个重机枪手!这样下去不行!
老张红着眼圈说:我侄子就是机枪手,上次来信说,他们班已经换过三茬人了...
必须想办法保护射手!林烽斩钉截铁,我决定给所有重机枪加装防盾!
防盾?牛大力挠着头,那不就是块铁板吗?会不会太重了?
重也得装!林烽态度坚决,人命关天!
说干就干。研发组立即开始设计。第一版设计很快出炉——一块厚达10毫米的钢板,尺寸硕大,看起来威风凛凛。
来试试!牛大力兴冲冲地叫人把防盾装到重机枪上。
结果刚一装上,问题就来了。机枪手根本看不到前方的射击目标,防盾把视线挡得严严实实。
这不成瞎子了嘛!牛大力气得直跺脚。
小豆子怯生生地举手:那个...能不能在防盾上开个观察窗?
开窗?老张摇头,那还怎么防弹?
林烽沉思片刻:小豆子说得对,但要科学开窗。我们来计算一下最佳尺寸。
经过反复测算,最终确定了防盾规格:厚度8毫米,高60厘米,宽40厘米,下方开一个20厘米长的射击孔。
这个尺寸既能保护射手的头和胸,又不影响射击视野。林烽解释道。
新的问题又来了。8毫米的钢板重量不轻,加上支架足足有三十多斤。机枪手们试用后普遍反映:影响机枪机动性。
这不成固定炮台了吗?一个来自前线的试用员抱怨道。
正当大家发愁时,小豆子又出了个主意:咱们能不能把防盾做成可拆卸的?需要机动时卸下,固守时装上。
好主意!林烽眼睛一亮,但是连接机构要既牢固又方便。
这下可把机修车间忙坏了。牛大力带着工人们试验了各种连接方式:卡扣式、插销式、螺栓式...
这个插销不行,太松!
卡扣倒是方便,但是不牢固!
螺栓最稳当,但是拆卸太费时间!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老张无意中的一句话点醒了众人:你们记不记得咱们拆解歪把子时,那个快拆机构?
众人恍然大悟。借鉴日军机枪的快拆设计,一个巧妙的杠杆式锁紧机构很快设计出来——一扳一按,三秒钟就能完成装卸。
第一批十套防盾制作完成,立即送往独立团试用。林烽亲自带队,他要亲眼看看效果。
测试场设在一个模拟战场环境的山谷里。杨团长早就等在那里,见到林烽就迫不及待地问:老林,你这宝贝真管用?
试试就知道!
首先测试的是防护性能。在百米距离上用日军制式步枪对防盾射击。
砰!砰!砰!
三发6.5毫米子弹结结实实地打在防盾上,只在钢板上留下三个白点。
好家伙!杨团长上前摸着弹痕,真扛住了!
接下来测试射击便利性。机枪手在加装防盾的情况下,对三百米外的靶标进行射击。
哒哒...哒哒...
点射精准,连射稳定,防盾完全没有影响射击精度。
最关键的实战模拟测试开始了。红军扮演进攻方,蓝军扮演防守方。蓝军机枪阵地配备了新式防盾。
当红军发起冲锋时,蓝军机枪突然开火。按照以往经验,红军狙击手应该很快就能机枪手。但这次,任凭红军怎么瞄准,子弹都被防盾挡了下来。
裁判吹响哨子,蓝军机枪阵地坚守了二十分钟,红军进攻部队过半!
太棒了!杨团长激动地拍着林烽的肩膀,老林,你这发明能救多少战士的命啊!
然而,就在大家欢欣鼓舞时,一个意外情况发生了。一名身材高大的机枪手在快速转移时,因为防盾增加了重量,在跨越战壕时摔了一跤。
看!我说会影响机动吧!牛大力急得直跳脚。
小豆子仔细观察后说:不是重量问题,是重心变了。防盾让机枪头重脚轻。
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回厂后,研发组连夜攻关。最终想出了配重方案:在机枪尾部加装可调节的配重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