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厂长!我们马上干!”吴师傅像是被打了一针强心剂,立刻带着几个骨干研究去了。
老张和王老铁听说后,也跑过来看热闹。王老铁看着图纸,嘬着烟袋锅:“嗯,用弹簧片控制落料,用传送带输送……巧!真巧!俺看行!”老张则更关注细节:“这个传送带的速度很关键,太快了工人跟不上,太慢了没效果。还有弹簧片的力道要调好,劲儿大了弹壳下不来,劲儿小了挡不住。”
说干就干!弹药车间临时成立了一个“送料装置攻关小组”。木工负责制作倾斜滑槽和支架;钳工们则翻箱倒柜,找来了废弃的钟表发条、旧自行车链条、甚至还有缴获的日军电台里拆下来的小齿轮和皮带轮;苏婉协调来一台闲置的小型直流电机。
制作过程充满了摸索和尝试。第一次做出来的弹簧片力道太大,弹壳根本拨不动;第二次又太松,弹壳哗啦啦往下掉。传送带的速度也是调了又调,快了像打仗,慢了像蜗牛。
牛大力闲不住,也跑来帮忙搬运材料。有次他自告奋勇去调试弹簧片,结果手劲没控制好,一拨之下,弹簧片“啪”一声弹飞,储料箱里的弹壳“哗啦”一下全涌了出来,像下了一阵铜雨,砸得下面的传送带噼啪作响,引得众人一阵大笑。
“大力啊大力,你就别添乱了!”吴师傅哭笑不得地把他“请”出了工作区。
经过几天几夜的反复调试和改进,第一台“林烽式自动送弹装置”终于诞生了!它看起来确实有些简陋和怪异,木头架子,铁皮滑槽,发条弹簧,帆布传送带,由一个小电机嗡嗡地带动着,但各个部分运转协调。
正式测试安排在弹药车间。许多工人都好奇地围了过来。
林烽亲自操作。他接通电源,传送带开始缓慢而均匀地移动。他往储料箱里倒入一批清理好的弹壳。然后,他坐在工作台前,模拟工人的动作:左手手指轻轻一拨弹簧片挡板,“咔哒”,一个黄澄澄的弹壳应声落在传送带上,被平稳地输送到他面前的固定位置;他的右手几乎同时拿起小药勺取药、倒入,然后换压弹头工具……整个过程流畅自然,几乎没有停顿!
“成功了!”吴师傅激动地大喊!
接下来,让熟练工人上岗实测。对比立刻显现出来!使用新装置后,工人无需再分心去远处取弹壳,动作节奏明显加快,精神也更集中。连续测试一个小时,效率比之前手工取弹提升了近百分之四十!
“太好了!立刻批量制作!把所有子弹复装线都给我装上这个!”林烽兴奋地下令。
随着一台台自制的“自动送弹装置”安装到各条生产线,弹药车间的生产效率发生了质的飞跃。工人们从繁琐的重复取料动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需技巧的装药和压弹环节,不仅速度上去了,因为精神集中,操作失误率也有所下降。
10天后,苏婉拿着最新的生产报表,脸上洋溢着难以置信的喜悦,向林烽汇报:“厂长!成功了!彻底成功了!安装新装置后,子弹复装线的日产量,已经稳定在了一万两千发!比原来的八千发,整整提升了百分之五十!而且质量稳定!”
“一万两千发!”林烽重重一拳砸在掌心,“这下,前线的子弹供应,能缓解一大截了!”
消息传开,全厂振奋。牛大力这回是真心服气了,逢人便说:“俺算是看明白了,厂长那脑子,比咱多长了几个弯!以后他说啥,俺信啥!”
老张也对王老铁感慨:“看见没?这就叫技术革新!一个小改动,解决大问题!咱们这些老家伙,也得跟着学啊!”
吴师傅更是把林烽画的那张原始草图当成了宝贝,精心收藏起来,说这是他们弹药车间的“传家宝”。
站在机声隆隆的弹药车间里,看着工人们在“自动”送来的弹壳前熟练操作,生产线如同一条欢快的小溪,源源不断地流出金黄的子弹,林烽对身边的苏婉和老张说道:“同志们,这说明了一个道理,生产力提升,永无止境!关键在于我们敢不敢想,愿不愿意干!今天我们能优化送弹,明天我们就能优化其他环节!只要我们不断动脑筋,挖潜力,咱们瓦窑堡兵工厂,就能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这次子弹生产线“自动化”送弹的成功改造,不仅大幅提升了弹药产量,满足了前线作战的迫切需求,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瓦窑堡兵工厂技术革新和工艺优化的星星之火,让所有人明白,即使在最简陋的条件下,通过智慧和创造,也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股追求效率、精益求精的精神,开始渗透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为兵工厂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更强大的活力。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