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首长“加快量产”的命令,如同一声嘹亮的冲锋号,在瓦窑堡兵工厂上空回荡。试射成功的巨大喜悦迅速转化为沉甸甸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门炮的成功是奇迹,但要形成战斗力,需要的是成建制的装备!仅仅依靠主厂区的产能,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林烽的目光,立刻投向了散布在瓦窑堡周边山区、如同众星拱月般的七个卫星加工点。
这些加工点,大多依托隐蔽的山村建立,规模不大,设备简陋,多以手工和简易机械为主,此前主要承担一些手榴弹壳、地雷壳、步枪零件的粗加工或维修任务。如今,要实现“41式”榴弹炮的规模化生产,必须将这些分散的力量有效整合起来,形成一条专业化、流水线式的生产链条。
在兵工厂的紧急作战会议上,林烽将一幅标注着七个加工点位置的地图挂在墙上。
“同志们,光靠咱们主厂区,累死也快不了多少。我们必须把外围的加工点全部动员起来,让它们成为我们重炮生产的‘手脚’和‘触角’!”林烽用木棍点着地图,“我的想法是,实行专业化分工!每个加工点,根据其现有的设备、技术基础和人员特长,专注于生产‘41式’榴弹炮的某几类特定零部件!我们主厂区,则集中力量攻克最核心的部件,并负责最终的总装、调试和关键工艺的指导!”
“这个办法好!”老张第一个表示赞同,“就像造房子,有的专门烧砖,有的专门伐木,有的专门打地基,最后组合起来,效率自然就高了!”
苏婉补充道:“而且这样有利于技术的快速积累和熟练度的提升。工人们长期专注于一类零件,更容易成为行家里手,质量和效率都有保障。”
王老铁挠了挠头:“理是这么个理,可这些加工点条件差,能啃得动炮上的零件吗?别到时候交上来的东西用不了。”
“条件差可以改善,技术不够可以培训!”林烽信心十足,“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合适的任务,交给合适的加工点,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标准!”
说干就干!林烽亲自带队,花了几天时间,马不停蹄地跑遍了七个卫星加工点,实地考察设备、人员和技术储备情况。回到瓦窑堡后,他立刻拿出了一套详细的分工方案:
“东沟”和“西洼”两个加工点,位于铁矿附近,原本就有小型的锻造炉和一些老锻工,擅长干力气活。林烽决定:“东沟、西洼,你们主要负责加工炮架支脚(驻锄) 和一些非承重的结构连接件!这些东西对强度要求高,但形状相对规则,正好发挥你们锻造的优势!”
东沟点的负责人,一个叫赵大锤的黑壮汉子,拍着胸脯保证:“林厂长放心!打铁俺们在行!保证给你打出结结实实的‘螃蟹爪子’(指炮架支脚),让咱们的大炮站得稳稳的!”
西洼点的老支书也咧着嘴笑:“没问题!俺们村别的没有,就是有把子力气!”
“北沟”和“南坪”两个加工点,靠近河流,有一定的水力利用基础,而且村里有祖传的翻砂铸造手艺。林烽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他们:“北沟、南坪,你们的核心任务,是铸造105毫米榴弹的弹体粗坯!就用我们提供的高强度铸铁配方和特制的砂箱模具!”
北沟点的负责人,一位姓孙的老匠人,闻言激动得手都有些抖:“弹……弹体?俺们能行吗?这要是铸不好,可是要出大事的……”
林烽鼓励道:“孙老爹,别担心!我们会派技术员过来指导,严格把控配料、熔炼和浇铸的每一个环节。你们有基础,只要严格按照规程来,一定能行!这可是为咱们的大炮造‘铁拳头’啊!”
南坪点的负责人是个年轻人,干劲十足:“厂长,我们保证完成任务!一定把‘铁拳头’铸得圆溜溜、硬邦邦!”
剩下的三个加工点——“石坎”、“柳峪”、“杨庄”,位置相对分散,但村民普遍手巧,有一些小型车床和钻床。林烽安排他们:“你们三个点,分工合作,主要负责生产瞄准装置的辅助零件、高低机和方向机的一些非核心齿轮和螺杆,以及炮盾的部分连接铰链和支架。这些东西精度要求不如核心部件,但数量大,需要耐心和细心。”
石坎点的女负责人,一位叫春梅的嫂子,爽快地应下:“林厂长,精细活儿交给我们妇女小组您就放心吧!保证把那些小零件弄得利利索索的!”
柳峪和杨庄的负责人也纷纷表示,一定严格按照图纸要求加工。
分工方案一定,整个瓦窑堡的生产体系如同一个被唤醒的巨人,开始协调运转。主厂区迅速派出了多支由老师傅和技术骨干组成的“技术支援小队”,分赴各加工点,带着标准的图纸、工艺卡片和样品,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
瓦窑堡库存的钢材、生铁、焦炭等原材料,也开始有计划地向各个加工点调拨。为了运输这些沉重的半成品零件,沈泉的武装运输队又增加了新的任务路线,他们昼伏夜出,如同勤劳的工蚁,在各个加工点与主厂区之间穿梭,构建起一条条坚实的“钢铁补给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