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加工点也爆发出了空前的热情。能被委以制造重炮零件的重任,对于这些偏僻山村的百姓来说,是无上的光荣。
东沟和西洼的夜晚,炉火彻夜不熄,叮叮当当的锻打声此起彼伏。赵大锤带着徒弟们,反复试验着加热温度和锻打力度,力求做出的每一个驻锄都强度达标。
北沟和南坪的河边,新建的简易工棚里,孙老爹带着村民们,严格按照瓦窑堡传来的“秘方”配制型砂,控制铁水温度。当第一个内壁带着清晰刻槽的弹体粗坯被成功浇铸出来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孙老爹更是激动得老泪纵横。
石坎、柳峪、杨庄的妇女和手巧的男人们,则在煤油灯下,仔细地对照图纸,操作着小车床和台钻,加工着那些小巧而精密的零件。春梅嫂子甚至组织起了“劳动竞赛”,看哪个小组做的零件又快又好。
当然,过程中也难免遇到问题和笑话。
有一次,东沟交上来的一批支脚,在主厂区进行强度测试时,有几个出现了细微裂纹。王老铁立刻带着人赶过去,发现是热处理环节的火候没掌握好。赵大锤急得直跺脚,王老铁却没骂人,而是挽起袖子,亲自守在炉边,手把手地教他们怎么看火色,怎么控制冷却速度。“打铁不光要力气,更要巧劲儿和耐心!”王老铁的话让赵大锤和徒弟们心服口服。
还有一次,杨庄加工的一批小齿轮,尺寸稍微超差了一点,导致组装时卡滞。林烽没有责怪,而是让家泉次郎带着精密量具过去,给村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公差与配合”课,用最浅显的语言讲解为什么“差不多”在造炮上行不通。
在不断的磨合、学习和改进中,各加工点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飞速提升。零件质量越来越稳定,交货也越来越准时。
一个月后,当各加工点首次按照计划,将各自负责的零件集中运抵瓦窑堡主厂区时,那场面颇为壮观。各种各样的炮架支脚、连接件、弹体粗坯、瞄准具零件、铰链支架……分门别类,堆满了临时仓库。
负责接收和统计的苏婉,拿着清单,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林厂长,初步统计,这第一个月,各加工点供应的高质量零件,累计可以支撑35套‘41式’榴弹炮的主要部件组装需求!”
“月均三十五套?!”牛大力听得目瞪口呆,“好家伙!这帮乡亲们可真够猛的!这下咱们的炮,真能像下饺子一样往外蹦了!”
老张也抚掌笑道:“专业化分工的优势体现出来了!这效率,比我们最初预想的,快了何止一倍!”
林烽看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零件,心中充满了感慨和自豪。他仿佛看到了无数双来自大山深处、布满老茧却充满力量的手,正与他一起,共同托举起中华民族抗战的希望。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也不是瓦窑堡一家的功劳。”林烽动情地说,“这是成千上万默默无闻的根据地军民,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共同铸就的‘钢铁长城’!有了这套分散又集中的生产体系,我们的‘铁锤’,必将源源不断!”
他转身对众人下令:“立即根据零件到位情况,调整主厂区总装线的生产节奏!我们要用最快的速度,将这些零件,变成一门门能够怒吼的‘战争之神’!”
卫星加工点的成功运转,如同为瓦窑堡兵工厂这艘巨轮加装了多个强劲的辅助引擎,使其产能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一条深入根据地基层、具有强大韧性和生命力的军工生产脉络,已然成型。当这些来自山乡角落的“星星之火”汇聚到瓦窑堡时,必将形成足以燎原的钢铁烈焰,将一切来犯之敌,烧成灰烬!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