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步入一九四一年的金秋十月,太行山层林尽染,一片丰收景象。而在瓦窑堡及王家湾兵工厂区内,比漫山红叶更为炽热灼目的,是那日夜不息、为锻造更多“战争之神”而奔涌的钢铁洪流与澎湃激情。随着卫星加工点零件供应的日益稳定,技工评级制度激发的干劲,以及生产工艺的持续优化,林烽敏锐地意识到,实现产能再次飞跃的时机,已经成熟!
这天上午,在王家湾总装车间旁的指挥部里,一场决定性的生产会议正在召开。林烽、苏婉、老张、王老铁、李德顺、牛大力等核心骨干,以及各主要车间负责人齐聚一堂,墙上挂着最新的生产进度表和产能分析图。
“同志们!”林烽用木棍敲了敲图表上代表“41式”榴弹炮月产量的柱子,那柱子目前停留在“3”这个数字上,“前线捷报频传,对我们的‘战争之神’需求极为迫切!李云龙旅长那边天天发电报催,其他兄弟部队也眼巴巴等着!我们目前月产三门炮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战场的消耗和需求!”
他目光炯炯地扫过众人:“但是,我们也具备了提速的条件!我们的零件库存充足且稳定,我们的技工队伍经过培训和评级,技术更加娴熟,我们的生产工艺也在不断改进。现在,是时候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了!我决定,从下个月,也就是十一月开始,将‘41式’105毫米榴弹炮的月产量,从3门,提升到8门!”
“月产八门?!”王老铁倒吸一口凉气,下意识地嘬了嘬牙花子,“厂长,这……这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一点?三门到八门,这都快翻了三倍啊!咱们这老胳膊老腿,能跟得上吗?”
就连一向沉稳的老张也扶了扶眼镜,谨慎地说道:“林厂长,愿望是好的,但产能提升涉及方方面面,零件供应虽然稳定,但总装调试的人手和时间是硬约束,万一哪个环节掉链子,不仅目标完不成,还可能影响现有生产秩序。”
牛大力虽然不懂生产,但也跟着嚷嚷:“是啊厂长,咱可不能为了数量,把质量丢了啊!这大炮可是咱的命根子!”
面对众人的疑虑,林烽非但没有不悦,反而露出了成竹在胸的笑容。他早就预料到会有这样的反应,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大家的担心我都明白!”林烽语气沉稳而自信,“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困难,更要看到我们拥有的潜力和已经打下的基础!我说月产八门,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基于以下几点——”
他走到一块临时架起的小黑板前,拿起粉笔,唰唰地写画起来:
“第一,零件供应已非瓶颈!”他重重地点在“零件”二字上,“我们的七个卫星加工点,在专业化分工后,月均能稳定提供超过35套高质量核心零部件!之前是我们总装能力限制了零件消耗,现在是零件在等我们!库房里堆着的,不是铁疙瘩,是随时可以组装成巨炮的半成品!”
苏婉立刻拿出报表佐证:“是的,根据最新库存统计,仅炮管粗坯、炮架主要结构件、瞄准装置这三项,就足以支撑十五门以上的火炮组装需求。”
“第二,总装流程可以大幅优化!”林烽继续写道,“我们之前一门炮从开始总装到最终测试完成,平均需要7天。这个时间,太长了!我们必须把它压缩到5天!”
“五天?这怎么可能?”负责总装车间的老赵师傅忍不住叫出声。
“完全可能!”林烽目光锐利,“我们已经不是最初摸索阶段了!我们可以推行更精细的流水化作业!将总装过程分解成更小的、标准化的工序单元,形成初步的‘流水线’概念!比如,专门小组只负责炮管与摇架的对接,另一个小组专攻炮盾安装和铰链调整,再一个小组负责瞄准系统的整体校准……这样专业化分工,减少等待和交叉,效率必然提升!”
李德顺若有所思:“就像……就像咱们以前几个人围着一门炮从头干到尾,现在变成各管一段,像传递接力棒一样?”
“没错!”林烽肯定道,“这就是工业化生产的思路!同时,我们还可以实行两班倒工作制,人歇工不歇,充分利用时间和场地!老张,你立刻牵头,拿出一个详细的、可行的总装流水化作业方案和两班倒排班表!”
老张被林烽清晰的思路和强大的信心感染,推了推眼镜,郑重应下:“是!厂长,我们尽快拿出方案!”
“第三,技工队伍今非昔比!”林烽看向在座的以及通过“榴弹炮专项班”毕业、如今已成为骨干的小豆子等人,“我们刚刚毕业了五十名专项技工,他们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还有我们评出的三十名高级技工,他们是解决疑难杂症的定海神针!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我们的总装速度和质量只会更高,不会更低!”
小豆子感受到林烽目光中的鼓励,激动地挺直了腰板,暗暗握紧了拳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m.x33yq.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