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人劝陈家夫妇,让陈生也学些农事,日后也好有个退路。可陈家父母却固执地认为,只有科举才是正道。陈生也一心扑在科举上,对农事一窍不通。终于,到了陈生参加乡试的日子,他满怀期待地前往省城。然而,放榜那日,他却名落孙山。陈生备受打击,回到家中,面对父母失望的眼神,他更是愧疚不已。但他没有放弃,重新振作起来,准备下一次的考试,继续在科举这条充满艰辛与希望的道路上前行。
古代人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陈生再次踏上备考之路,日子一天天过去,家中的情况却愈发艰难。父母为供他读书,身体早已不堪重负,家中农事也因无人打理而荒废。
又一次乡试临近,陈生却收到母亲病重的消息。他心急如焚,守在母亲床边,心中满是愧疚。母亲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儿啊,莫要再执着科举,好好过日子……”
母亲的离世让陈生陷入了沉思,他开始反思自己一直以来的坚持是否正确。此时,村里一位老者找到他,说:“孩子,读书并非只有科举一条路,你有学识,也能为村里做些实事。”
陈生终于醒悟,他放下了科举的执念,开始学习农事,同时用自己的学识教村里的孩子读书识字。几年后,村子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好,他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明白了人生不只有科举这一条出路,脚踏实地生活,同样能实现人生价值。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通过科举制度,走上仕途的。比方说,唐代的韩愈。他自幼刻苦读书,一心投身科举。起初,他的科举之路颇为坎坷,多次参加考试都名落孙山,但他从未放弃。终于,在不懈努力后,他考中进士。此后,他凭借自己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政治见解,在仕途上一路奋进。他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的浮华之风,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对后世文学发展影响深远。在官场中,他直言敢谏,关心民生疾苦,虽历经贬谪,却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还有宋代的王安石,他在科举中脱颖而出后,积极推行变法,试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他的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虽因触动保守派利益而最终失败,但他的革新精神和为国家谋发展的决心,至今仍被后人传颂。这些名人通过科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还有明朝的张居正也是科举出身的杰出人物。他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十二岁考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三岁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张居正入仕后,凭借着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果断的决策能力,逐渐崭露头角。后来,他成为内阁首辅,开始大力推行改革。他实行考成法,整顿吏治,提高了行政效率;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役制度,促进了经济发展。在他的治理下,明朝一度出现中兴的局面。然而,他的改革触动了不少既得利益者的权益,在他死后,遭到了一些人的报复,改革也逐渐被废止。但不可否认的是,张居正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以一己之力影响了明朝的历史走向,成为科举制度下涌现出的又一位传奇人物,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科举道路上奋勇前行。
还有清朝的纪晓岚,也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他自幼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年纪轻轻便参加科举考试,一路过关斩将,顺利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后,纪晓岚凭借着自己渊博的学识和幽默风趣的性格,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这部巨着涵盖了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在编纂过程中,纪晓岚带领众多学者,对古代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校勘,为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官场风云变幻,纪晓岚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因事被贬谪到新疆。但他并未消沉,依旧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后来被召回京城,继续为朝廷效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也让更多人看到了科举制度为人才提供的广阔舞台。
还有晚清的张謇,他出身农家,自幼勤奋好学。张謇参加科举之路充满波折,多次落第后,终于在41岁时高中状元。踏入仕途后,张謇目睹了国家的内忧外患,深刻认识到实业与教育对国家富强的重要性。于是,他毅然放弃了传统的仕途晋升,投身于实业救国和教育兴国的事业中。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开启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河。同时,他大力发展教育,创办了多所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人才。尽管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短缺、市场竞争等重重困难,但张謇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创新精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事迹不仅展现了科举出身者的另一种人生选择,也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科举制度下走出的又一位具有时代意义的杰出人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半辈人生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半辈人生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