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雾凇村本该是春雨绵绵的时节,可连着半个月,天空始终是一片透亮的蓝,连一丝云都看不见。田地里的土裂开了细细的纹路,刚冒芽的麦苗蔫头耷脑地趴在地上,连村口那棵百年老槐树的叶子,都比往年黄了几分。
念宝蹲在自家菜地边,看着干裂的土地,眉头紧紧皱着。她早上刚给菜苗浇过水,可不到半天,土壤就又变得干硬,菜苗的叶子边缘已经开始发卷。这几天她总在翻老教授借她的《气象常识》,书里说,连续无雨、空气干燥,加上风向稳定,就容易引发旱灾。现在的天气,和书里描述的一模一样。
“念宝,别蹲在那儿了,太阳这么毒,小心晒中暑。”张秀兰提着水桶从家里出来,看到女儿蹲在菜地边,赶紧喊道。她把水桶放在地上,拿起瓢给菜苗浇水,可水刚倒进土里,就很快渗了下去,只在地面留下一小片湿痕。
“娘,这样浇水没用的。”念宝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土太干了,水都存不住,而且我们家的水井里的水,好像也比以前少了。”
张秀兰叹了口气,直起身擦了擦额角的汗:“可不是嘛,昨天你爹去挑水,说水井的水位降了好几尺。村里好几户人家的水井都快干了,大家都在盼着下雨,可这老天偏偏不下。”
念宝心里更急了。她知道,要是再不下雨,不仅家里的菜地会绝收,村里的麦田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去年她帮村民选种,大家的收成好了不少,要是今年遇到旱灾,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费了。
“爹呢?我要跟他说件事。”念宝转身往家里走,脚步匆匆。
张秀兰看着女儿的背影,有些疑惑,但还是跟着走了回去。
李兴荣正在院子里修理锄头,看到念宝急匆匆地跑回来,问道:“怎么了念宝?这么着急。”
“爹,我们要赶紧挖井,还要储存雨水!”念宝拉着李建业的手,语气急切,“我看了老教授的书,现在的天气很可能会发生旱灾,要是再不准备,我们家的庄稼和菜地都会死的!”
李兴荣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笑:“念宝,别瞎担心了。每年春天都会旱几天,过阵子就下雨了,哪用得着特意挖井?而且挖井要花不少钱,还得请人,太麻烦了。”
“不是瞎担心!”念宝急得眼眶都红了,“书里说,连续十五天不下雨,土壤湿度低于百分之二十,就是严重干旱的前兆。我们村已经半个月没下雨了,你去看看田里的土,都裂得能塞进手指头了!要是等真的旱起来,再挖井就来不及了!”
张秀兰见女儿这么认真,心里也有些动摇。她知道念宝不是随便说胡话的孩子,之前帮家里养猪、帮姑母卖酱菜,都证明了她的眼光。她拉了拉李建业的胳膊,小声说:“要不……我们就听念宝的?挖口井也不是坏事,就算不下雨,以后浇水也方便。”
李兴荣皱着眉头,沉默了一会儿。他不是不想挖井,只是觉得念宝说的旱灾太夸张了。不过看着女儿焦急的样子,又想起之前她的建议都很管用,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行,那就挖。我明天就去找村里的老石匠,让他来看看在哪儿挖井合适。”
念宝这才松了口气,又接着说:“还有,我们要在院子里挖个蓄水池,把屋檐下的雨水引到池子里储存起来。虽然现在没下雨,但万一以后下雨了,就能存住水,以防万一。”
“好,都听你的。”李兴荣笑着摸了摸女儿的头,“你这孩子,知道的比我们还多,以后家里的事,都得跟你商量。”
第二天一早,李兴荣就请了村里的老石匠来家里。老石匠围着院子转了一圈,又用锄头在几个地方挖了挖,最后指着院子西南角说:“这里的土比较湿润,下面应该有水,在这里挖井,应该能出水。”
确定了位置,李兴荣和老石匠就开始挖井。老石匠负责用凿子凿石头,李建业负责把土和石头运出去,念宝也在一旁帮忙,给他们递水、递工具。张秀兰则在家里准备午饭,还煮了绿豆汤,给他们解暑。
挖井比想象中难得多。挖到三尺深的时候,就遇到了坚硬的岩石,老石匠用凿子凿了半天,才凿开一个小口子。李建业的手上磨起了水泡,可他还是坚持着,没有停下。
“爹,歇会儿吧,喝碗绿豆汤再挖。”念宝看着父亲手上的水泡,心里很心疼。
“没事,早点挖好井,心里踏实。”李兴荣擦了擦汗,接过绿豆汤喝了一口,又继续挖了起来。
就这样挖了五天,井终于挖好了。当挖到一丈深的时候,井底开始渗出细细的水流,老石匠高兴地喊道:“出水了!出水了!”
李兴荣和念宝都激动地凑到井口边,看着井底的水流慢慢汇聚,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李建业赶紧找来木板,做了个井盖,又买了个水泵,安装在井边,这样取水就方便多了。
井挖好后,李兴荣又按照念宝的建议,在院子里挖了个蓄水池。蓄水池有半人深,四四方方的,周围用砖头砌好,防止漏水。他还在屋檐下装了水槽,把雨水引到蓄水池里。虽然现在还没下雨,但蓄水池已经准备好了,就等着下雨存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七十年代的宝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七十年代的宝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