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同浓稠的墨汁,将陈家沟彻底浸透。白日里的喧嚣和生机沉淀下来,只剩下偶尔几声犬吠和风吹过茅草的簌簌声,更衬出这乡野之地的寂静与荒凉。
二两躺在硬板床上,身下的干草窸窣作响。他睁着眼睛,望着头顶那片被黑暗吞噬的房顶,毫无睡意。
不是因为硬板床硌得慌——虽然确实很不舒服;也不是因为脑袋上的包还在隐隐作痛——虽然痛感依旧清晰。而是因为,他的意识深处,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无声的风暴。
晚饭依旧是能照见人影的野菜糊糊,但饭桌上的气氛却与往日截然不同。父亲陈老石沉默地扒着饭,但目光时不时地会落在他身上,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混杂着困惑、审视和一丝微弱期盼的复杂情绪。母亲王氏则显得异常兴奋,一边吃饭一边不住口地念叨着“白胡子老爷爷”、“神仙显灵”、“我家二两开了窍”,看向他的眼神充满了近乎虔诚的喜悦。大哥大石和二姐小丫则更多的是好奇和一点点敬畏,似乎这个一直病弱、需要他们照顾的弟弟,一夜之间变得陌生而神秘起来。
二两能理解他们的反应。一个濒死复活的人,突然展现出不符合常理的知识和能力,在这个信息闭塞、敬畏鬼神的时代,除了归结于神佛托梦,似乎也没有更合理的解释。这层“神秘光环”暂时保护了他,但也将他推到了一个略显特殊的位置。
他需要尽快消化这一切,并弄清楚自己最大的依仗——那本神秘的《医典》。
此刻,家人都已沉沉睡去。父亲沉重的鼾声、母亲偶尔的梦呓、大哥翻身时木板床的吱呀声,构成了这黑夜的背景音。二两确认家人都已熟睡后,缓缓闭上了眼睛。
他不是要睡觉,而是要真正地、心无旁骛地,去探索那本随着他穿越而来的奇书。
意识,如同沉入静水,缓缓下潜。
外界的声响渐渐远去,身体的感知也变得模糊。所有的精神,所有的意念,都向内收敛,聚焦于那片虚无的识海。
来了。
那本非帛非纸、散发着微光的《医典》,再次静静地悬浮在那里。它不像实体,更像是一团凝聚的光,蕴含着无尽的信息与法则。封面上的两个古字——“医典”,依旧散发着苍茫而浩瀚的气息。
这一次,二两没有急于去“翻动”它。他像是一个最谨慎的考古学家,先是远远地、仔细地“观察”着它。
《医典》的光芒很柔和,并不刺眼。光芒的流转似乎蕴含着某种奇特的韵律,缓慢而恒定。它就这样存在着,仿佛自亘古以来便已在此,又仿佛是因为他的到来才被唤醒。
“你……到底是什么?”二两在意识中发出无声的询问。
没有回应。只有扉页上那两行字,如同不变的星辰,静静闪耀:
“医之道,不在治,而在度。”
“度其阴阳,衡其虚实,二两之力,可拨千斤。”
“度……”二两反复咀嚼着这个字。白天为母亲按揉腰部时,他对此有了一丝模糊的体会。所谓的“度”,或许就是在治疗中需要掌握的“尺度”和“平衡”。用力过度,可能伤及筋络;力度不足,则效果不显。取穴是否准确,手法是否到位,这都需要“度”。对于草药,剂量是“度”,配伍是“度”,煎煮火候也是“度”。
这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境界,一种对生命和疾病深刻理解后才能达到的“恰到好处”。
而“二两之力,可拨千斤”,更像是一种鼓励和预言,暗示着以精准的“度”,可以实现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那么,这本《医典》,就是教导他如何掌握这个“度”的无上宝库?
他尝试着,像白天那样,向《医典》输入自己已知的现代医学知识。这一次,他选择的是更为基础的《系统解剖学》中关于肌肉系统的部分。他回忆起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的起止点、功能、神经支配……
随着他的回忆,《医典》再次有了反应!
扉页的字迹微微荡漾,如同投入石子的湖面。紧接着,书页似乎无声地翻动,停留在某一页。光芒凝聚,显现出的却不是简单的肌肉图谱,而是一幅更加复杂、更加玄妙的图案!
那是一条条蜿蜒流转、散发着微弱光华的线条,它们彼此连接,构成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网络,遍布整个“人体”虚影。在这些光路之上,还有着一个个明亮的光点,如同星辰般熠熠生辉。
经络!穴位!
二两心中剧震!这就是中医理论中最核心、最神秘,也是现代医学至今难以完全证实其物质基础,却又无法否认其有效性的经络穴位系统!
图案旁边,有文字注解:
【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穴)……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主治: 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脏腑、神志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两拨乾坤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二两拨乾坤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