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见·枪笔同锋
一>、见·陆沉的淮河热血与台儿庄记忆
一九三八年五月底的武汉汉江岸边,寒风卷着冰碴子,打在陆沉的棉布军装上。作为随队文艺兵,他原本背着画板和快板,想记录下中国军队阻击日军的身影,却没料到,这场武汉汉江战役,会让他从“笔杆子”变成“枪杆子”——当看到身边的战士倒在日军枪口下时,他颤抖着拿起牺牲战士的步枪,将满腔悲愤化作扳机上的力量,在汉江岸边,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实战射击。
二>、见·淮河岸边,画笔换步枪的生死时刻
六月二日,日军第一零六、六、二十七、一零一师团向汉口黄鹤楼地区发起进攻时,陆沉正随第三十一军的医疗队在黄鹤楼附近岸待命。他蹲在黄鹤楼上,刚用炭笔勾勒出战士们加固工事的身影,就听见汉江对岸传来密集的炮声——日军突破了汉口防线,正强渡汉江。
“快!转移伤员!”医疗队的队长嘶吼着,陆沉赶紧放下画笔,帮着抬担架。就在这时,一颗炮弹落在不远处,将一个正在射击的战士炸倒。陆沉冲过去,想把战士拉到掩体后,却发现他已经没了呼吸,手里还紧紧攥着一支步枪,枪膛里还压着子弹。“鬼子冲过来了!”战壕里的战士们喊着,日军的机枪子弹扫过,又有两个战士倒下。
陆沉看着战士们用简陋的武器对抗日军的冲锋,想起刚才画纸上战士们的笑脸,一股热血突然涌上心头。他颤抖着捡起牺牲战士的步枪,凭着之前听老兵说过的射击要领,瞄准了正在渡江的日军。“砰!”第一枪没中,子弹落在水里溅起水花。陆沉深吸一口气,调整姿势,再次扣动扳机——这次,一个日军应声倒在河里。接下来的几分钟里,他像是忘了恐惧,凭着本能接连射击,直到枪膛里的子弹打光,才发现自己竟接连射杀了六个鬼子。
六月初,中国军队反攻,恢复汉江部分阵地时,陆沉又拿起了画笔。他在画纸上画下了那个牺牲的战士,手里握着步枪,背景是滔滔的汉江,旁边写着:“他的枪,我替他开过;他没守住的河,我们一起守住了。”
三>、见·北线鏖战,速写本里的汉江反攻与黄鹤楼的悲壮
六月中旬,陆沉随慰问队北上,刚到汉口外围,就撞见了东路日军第一零一师团的进攻。护送陆沉他们北上的第一二二师的战士们在城外的村落里构筑防线,日军的飞机轰炸过后,村落变成一片废墟,战士们却依旧躲在断墙后,用步枪反击。陆沉在临时救护所里,画下了一个满脸烟灰的战士——他的胳膊被弹片划伤,却拒绝包扎,说“得留着力气打鬼子”。
后来第三十一军星夜驰援,内外夹击重创日军,迫其向武昌撤退时,陆沉跟着部队进了汉口城,画下了城头飘扬的国旗,还有战士们互相搀扶着打扫战场的场景,油彩里混着未干的血迹,却透着胜利的微光。
六月下旬,武昌的战事传来时,陆沉正准备赶往武昌。他在途中遇到了从武昌突围出来的伤兵,听他们说起陈诚等部队的苦战:日军第九师团、波田支队等部队装备精良,陈诚等部队的战士们用老旧的步枪对抗坦克,师长陈诚亲自督战,最后终因武器落后,战损过大退守。
四>、见·武昌,油彩中的合围与反攻
六月底,陆沉抵达武昌时,日军第九师团已孤军深入,连陷几座县城,最后又直扑武昌。他在城外的村落里,见证了中国军队的死守:战士们在街巷里挖掩体,日军攻占一条街,他们就当夜反击夺回,有的战士抱着炸药包,与日军的碉堡同归于尽。
陆沉把这些场景都画在油彩里——巷战中的战士、燃烧的房屋、百姓们送来的粮食,油彩厚重而浓烈,像极了战场上的血与火。七月初,第一二二师诱敌深入、第三十一集团军断敌后路的消息传来时,他在画纸上添了一支迂回的箭头,箭头指向整个汉口,旁边写着:“鬼子的包围圈,成了他们的坟墓。”七月中旬,中国军队全线反攻的号角吹响时,陆沉跟着医疗队在前线待命。他看到战士们从四面八方冲向日军阵地,听到他们的呐喊声盖过了枪炮声。激战四天后,日军一零一、一零六、九师团被等大部被歼灭,残部向瑞昌撤退时,陆沉在汉口的城墙上,画下了一幅《反攻胜利图》——朝阳下,战士们举着点燃的日军军旗,百姓们围着他们欢呼,又一座城墙上“中国必胜”四个大字,被他用最鲜艳的红漆涂满。 后来,陆沉把在汉江、黄鹤楼、汉口、武昌等画稿整理在一起,取名《汉口会战烽火录》。画册的扉页,是他在汉口岸边捡起的那支步枪的素描;封底,是汉口城头飘扬的国旗。他在序言里写:“我曾用画笔记录战争,也曾用步枪扞卫家国——枪与笔,都是为了让后人知道,这片土地上,曾有多少人用生命守护过它。”许多年后,有人问起他最难忘的时刻,陆沉总会翻开画册里汉江岸边的那幅画,轻声说:“是第一次拿起步枪的时候,我知道,从那天起,我的笔不再只写风花雪月,更要写尽战士们的热血与忠诚——因为他们的故事,值得被永远记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蚀第一部请大家收藏:(m.x33yq.org)蚀第一部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