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一天,“四地农品”迎来了首批跨星域研学的学生。南京农业大学的20名学生与灵曦星域农业大学的15名学生通过视频连线,共同参与“大豆与星萤草共生实验”——在洛城的研学基地里,两地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方案、监测生长数据、分析共生效果,虽然隔着遥远的星空,却通过农业研究紧密相连。
“没想到五域的大豆能和灵曦星域的星萤草共生,还能互相促进生长!”灵曦星域的学生莉莉在视频里兴奋地说,“回去后,我要把这个实验结果分享给更多同学,让大家知道星际农业合作的潜力有多大多!”
实验结束后,两地学生共同撰写了《星际灵植共生研究报告》,还计划明年开展线下交流,让灵曦星域的学生亲自来到五域,体验四地的农耕文化。“这就是研学的意义所在——不仅能传播知识,还能搭建友谊的桥梁。”陈砚感慨道。
随着研学项目的推进,“四地农品”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研学了解农业、爱上农业,甚至有毕业生主动申请加入“四地农品”团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我们的研学赋能计划,不仅是在培养了解农业的人,更是在培养热爱农业、愿意为农业奋斗的人。”陈砚在年度总结会上说。
年底的一天,陈砚站在苏城研学基地的观景台上,看着孩子们在灵植区嬉笑打闹,大学生们在实验棚里认真记录数据,远处的星际灵植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芒,心里满是温暖与坚定。他掏出手机,在四地共享群里发了一张研学基地的全景照片,配文写道:“星际灵植焕新颜,研学赋能助成长。2027年,‘四地农品’用一颗种子的力量,连接了田野与课堂、五域与星空。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研学,拓展星际合作,让农业不仅能孕育丰收,更能孕育希望;让每一个走进田野的人,都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
群里很快热闹起来:苏城的李大叔发了孩子们采摘番茄的照片,说要增加“冬季农耕体验课”;洛城的老周发了大学生实验的视频,说明年要建更大的实验棚;海洲的张社长发了渔港研学的规划图,要推出“深海养殖科普课”;舟山的小吴发了番茄红素研学的成果,说研发出了适合学生的“番茄营养口服液”。
夜色渐深,研学基地的灯光依旧明亮,孩子们的笑声、实验仪器的嗡鸣声、灵植的微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面。陈砚知道,“四地农品”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属于农业、教育与星际合作的新篇章,才刚刚翻开。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继续用智慧与热情,让田野成为最好的课堂,让星空成为合作的舞台,书写更多关于成长、关于友谊、关于乡村振兴的精彩故事。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