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苏城智慧农园,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草木香。“星际灵植区”的围栏外挤满了游客,大家举着手机,对着里面发光的“星萤草”惊叹不已——细长的草叶上缀满了米粒大小的光点,入夜后像撒在田间的星星,与远处的麦田艺术区交相辉映,成了农园最热门的打卡地。
陈砚陪着凯伦站在观景台上,看着游客们围着灵植区的讲解员提问,脸上满是笑意。“没想到‘星萤草’在五域这么受欢迎!”凯伦感慨道,“我们还带来了‘云絮花’的种子,种出来的花瓣像一样柔软,还能用来做甜品,下周就能播种,到时候肯定又是一个热门景点。”
正说着,灵曦星域的农技人员推着一辆装满“星萤草”幼苗的手推车走来,准备为认养灵植的游客进行现场栽种。“陈队,目前已经有300多位游客认养了‘星萤草’,还有10家企业想批量认养,作为员工福利。”农技员笑着汇报,“认养系统里每天都有游客留言,询问幼苗的生长情况,我们得赶紧完善实时监测功能,让大家随时能看到自己的灵植。”
陈砚点头,立刻安排技术团队对接:“不仅要加实时监测,还要在APP里加‘灵植日记’功能,记录幼苗的生长节点,比如第一次发光、第一次开花,再配上科普小知识,让认养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次学习体验。”
当天下午,“四地农品”研学营的首批学员抵达农园。5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背着装满笔记本的书包,兴奋地跟着讲解员走进灵植区。“大家知道‘星萤草’为什么会发光吗?”讲解员举起一株幼苗,问道。孩子们纷纷摇头,眼睛里满是好奇。
“因为它的叶片里含有‘星萤素’,这种物质在夜晚会与空气发生反应,释放出微弱的光芒。”讲解员一边说,一边用检测仪展示叶片中的星萤素含量,“而且这种物质对人体无害,还能净化空气,是灵曦星域的‘生态宝贝’呢!”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有的蹲在地上观察幼苗的根系,有的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还有的围着灵曦星域的农技人员,追问“星萤草”的种植方法。“我以后也要当农业科学家,种出会发光的植物!”来自上海的小学生乐乐激动地说。
研学营的课程不仅有灵植观察,还有智慧农业体验。在智能监测室,孩子们通过大屏幕看到了麦田的土壤湿度、大豆的生长数据,还亲手操作了小型播种机,体验“精准种植”的乐趣;在农产品加工区,他们跟着洛城的农户学习制作大豆糕,看着黄豆变成香甜的糕点,脸上满是成就感。
“之前只在课本上见过农作物,今天终于知道小麦是怎么种出来的,大豆是怎么变成大豆油的!”乐乐拿着自己做的大豆糕,兴奋地对老师说,“我要把今天的经历写成作文,告诉同学们农业有多神奇!”
研学营的成功举办,让陈砚看到了农业科普的潜力。他立刻召集团队,制定“研学赋能计划”:在四地各建立一个研学基地,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课程——小学生以农耕体验、灵植观察为主;中学生加入农技实验、数据分析课程;大学生则可以参与农产品研发、星际农业合作项目,形成“全年龄段”的研学体系。
“我们还要和教育机构合作,把研学课程纳入学校的课外实践体系,让更多孩子走进田野,了解农业。”陈砚在会议上强调,“同时,要开发‘研学文创产品’,比如印有灵植图案的笔记本、用大豆纤维做的书包,让孩子们把‘农业记忆’带回家。”
计划刚启动,就有10所学校主动联系,希望合作开展研学活动。苏州本地的一所小学甚至提出,要在农园设立“课外实践基地”,每月组织学生来体验。“这是一个好开端!”陈砚欣慰地说,“只要我们把课程做好、把服务做优,研学肯定能成为‘四地农品’的新名片。”
就在研学项目如火如荼推进时,洛城的大豆文化体验馆传来好消息——老周团队研发的“大豆研学课程”受到了高校的青睐,南京农业大学决定与体验馆合作,开展“大豆深加工技术”专项研学,组织学生参与大豆蛋白肽提取、大豆纤维研发等实验,还会派专家来馆里授课。
“这不仅能提升研学的专业性,还能为我们培养专业人才!”老周在视频会议里兴奋地说,“我们已经准备了10个实验工位,下个月就能迎来第一批大学生。到时候,我们还想和灵曦星域的高校合作,开展‘星际农业对比研究’,让研学走向国际化。”
凯伦得知消息后,立刻表示支持:“灵曦星域的农业大学很愿意参与合作,我们可以提供星际灵植的种植数据、域外农业技术资料,还能安排学生通过视频连线,进行跨星域的研学交流。”
跨星域研学的消息很快传开,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教育部的相关负责人专程来到四地考察,对“四地农品”的研学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将农业与教育、域内与星际资源结合,不仅创新了研学形式,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人才动力,值得在全国推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33yq.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