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视频电话铃声惊醒了周远。他迷迷糊糊地摸到手机,屏幕上显示两个字。这个时间打来,绝非寻常。
周远,立刻看新闻!北极号天然气管道破裂!张明的声音里透着罕见的急切,国务院紧急会议点了你的名。
周远瞬间清醒,抓起平板电脑搜索最新消息。北极号是俄罗斯与欧洲合作的重要能源项目,一条穿越北极圈的海底天然气管道。最新报道显示,管道在巴伦支海段发生严重破裂,大量甲烷泄漏,多国救援队已赶往现场。
为什么找我?周远困惑不解,我是高原工程专家,不是海洋...
破裂点在永久冻土层与海底交界处。张明打断他,全球有极地冻土工程经验的团队屈指可数,你们天脊线的动态地基系统是最接近的参考。外交部已经协调好了,你明天飞莫斯科转摩尔曼斯克。
挂断电话,周远坐在床边,脑子还在处理这个突如其来的任务。窗外,青藏高原的星空依旧静谧,仿佛与北极的危机处于两个世界。
要去多久?卓玛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原来她已经醒了。
周远转身,看到妻子倚在门框上,月光勾勒出她柔和的轮廓。小格桑在她身后揉着眼睛,怀里抱着那只从不离身的藏羚羊玩偶。
至少两个月。周远轻声说,极地冬季即将开始,必须在海面完全封冻前完成修复。
小格桑的睡意立刻消失了:爸爸要去北极?那里有北极熊吗?
周远把女儿抱起来:有啊,还有海豹和鲸鱼。
太酷了!小格桑兴奋地扭动着,我能一起去吗?
这次不行,宝贝。周远用额头抵着女儿的小脑袋,爸爸是去工作的,那里现在非常危险。
小格桑撅起嘴,但很快又眼睛一亮:那我能给你做个护身符吗?像妈妈那种!
第二天清晨,周远的行李已经收拾妥当。小格桑郑重其事地把一个手工小布袋挂在他脖子上——里面装着一小块神山晶洞的碎石,一颗青稞粒,还有她最宝贝的藏羚羊玩偶的一撮毛。
这样爸爸就不会想家了。小格桑认真地说。
卓玛则默默递给周远一个U盘:所有关于高原冻土的数据和模型,还有我和多吉次仁爷爷整理的藏族传统极寒生存技巧。也许用得上。
周远紧紧拥抱妻女,喉咙发紧。两年前的国际峰会是一回事,但这次是真正的危险任务,远离家人,面对未知的极地挑战。
我会每天发消息。他承诺道,不管有没有信号。
军用运输机从拉萨起飞时,周远透过舷窗看到卓玛和小格桑站在停机坪边缘,手拉着手向他挥手,直到变成两个小点消失不见。
摩尔曼斯克的景象令人震撼。这座北极圈内最大的港口城市灯火通明,各国救援队的飞机、舰船不断进出。周远被直接带到联合指挥部,墙上巨大的电子地图显示着破裂管道的精确位置和甲烷泄漏范围。
周工程师!一位中国外交官迎上来,这位是俄罗斯管道公司的伊万诺夫博士,现场技术负责人。
大胡子俄罗斯人握住周远的手:久仰!你们青藏高原的工程奇迹我看过很多资料。现在,我们需要这种奇迹在北极重现。
技术简报令人忧心。破裂发生在冻土与海底的交界处,极端温差导致管道应力不均,加上永冻层异常融化,造成了长达12米的裂缝。常规修复手段在零下三十度的极寒和强风中完全失效。
最棘手的是保温。伊万诺夫指着模型,焊接时需要维持管道在特定温度区间,但现场环境...
就像在飓风中点燃一根火柴。美国团队的负责人补充道。
周远仔细研究数据,一个想法逐渐成形:如果不用整体加热,而是创造局部微环境呢?类似外科手术中的无菌区。
理论可行,但如何实现?德国代表质疑道。周远转头,意外地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汉斯·穆勒,两年前国际峰会上最激烈的质疑者。
穆勒教授?您也来了?
汉斯耸耸肩:当甲烷泄漏量相当于五千辆汽车的年度排放时,个人恩怨算什么?
接下来的48小时是疯狂的技术攻关。周远的局部微环境概念成为主导思路,但具体实施方案争论不休。各国专家各执己见,会议陷入僵局。
第三天凌晨,精疲力竭的周远独自在临时宿舍翻看卓玛给的资料。一段关于藏族牧民在暴风雪中保护羊群的视频引起他的注意——他们用特制的毛毡围栏在旷野中搭建临时避风所,既挡风又保温。
几乎是灵光一闪,周远想起了因纽特人的冰屋。两种极地民族,相似的智慧!他立刻冲到电脑前,开始修改方案。
天亮后的技术会议上,周远展示了全新方案:多层动态保温罩——外层采用气凝胶隔热,中间是电热膜,内层为相变材料储能。整体结构模仿因纽特人冰屋的螺旋上升形态,抗风又保温。
听起来像圣诞礼物包装。有人小声嘀咕。
但汉斯·穆勒却出人意料地点头:简单但聪明。用最少的能量维持工作区域温度...这让我想起我祖母用羽绒被发面的方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x33yq.org)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33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